人间最美四月天,草长莺飞,万物蓬勃,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宁波一个公园的湖畔,传来了孩子们爽朗的笑声和轻松愉悦的对话,他们正徒步绕着湖畔环形。
这是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九年级的师生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正在进行“建党周年,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拉练活动,总路程25公里。
4月的天气已经转暖,不难看出孩子们是有些身体上的疲惫,额头上和鼻尖上汗滴不断,有的孩子上衣也被汗水弄湿了一大片,个别女生在同学的帮扶下继续努力前行。
但最吸引人的,是孩子们的精神劲儿。
他们丝毫没有被身体上的疲惫所影响,取而代之的,是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清秀的脸庞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11点左右,午饭时间到了。
学校为孩子们统一配备的午饭是4个馒头、1个咸鸡蛋和1包榨菜。
大家席地而坐,在水波粼粼的湖畔,在4月和煦的微风中,吃起了这顿有着特别意义的午餐。
因为上午的体力付出,这顿简单的午餐对孩子们来说,实在是过于美味。
孩子们叽叽喳喳讨论,有些孩子说,从来没发现原来馒头这么好吃,仔细品品,竟然还有丝丝的甜味;
有些孩子说,这咸菜配着馒头简直是绝配啊;一些男生说,从来不知道自己一口气可以吃4个馒头。
简单的午餐结束后,孩子们又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洒下欢声笑语,彼此的鼓励和帮扶,更是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下午4点左右,拉练活动圆满结束。
孩子们纷纷表示,充分体会到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
真实感受到了革命前辈的顽强不屈和坚忍不拔,也懂得了现有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后会更加珍惜。
据了解,“馒头教育”自年开始,在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已经持续了20年,是该学校每年必须开展的传统活动。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校长感慨到,学校通过体验式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明白“吃得了馒头,走得了天下”的道理,对孩子们来说受益终身。在活动中,学校老师也和同学们同行同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不禁要为东海实验学校竖起大拇指。
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吃苦教育永不过时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哪怕是在国家昌盛、日渐崛起的今天,纵然这盛世已如无数先烈前辈所愿,对于孩子们来说,忆苦思甜教育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它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懂得革命先烈们的为国家英勇献身的英雄精神,更是学会了坚韧不屈、勇于拼搏的生活态度。
忆苦思甜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图片中,而是更多的存活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只有通过真实的切身体验,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懂得和学会。
前几日,辽宁沈阳一女孩被妈妈带着捡垃圾的视频火了。
因为女孩不爱学习,妈妈就主动带她去捡垃圾。
据妈妈介绍,孩子现在上二年级,性格挺开朗,就是不爱学习,讲道理、说好话、严厉批评等等,能用的招数都试过了,还是没用。
实在没办法了,就想出了带孩子捡垃圾的办法。
没想到效果挺好,孩子不光主动上学习了,还提出了考进前三,就不再捡垃圾的请求。
真实的吃苦体验,远胜于各种说教
小至还有一个家庭案例,孩子现在是工程系的高材生。在读高中的时候,他觉得学习太累太辛苦,于是坚持不想上学。
他的爸爸拗不过他,无奈之下,只得让他休学。条件是,要下地干农活。
刚开始孩子还很开心,觉得终于不用上学了。
结果,半个月的时间,天天早出晚归,每天工作量满满的,孩子终于受不了了,跟爸爸说心甘情愿回去上学。
不仅如此,比以前更加努力用功,高考的时候,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真实的吃苦体验,远胜于各种口头的说教,对于众多的农村孩子来说,学习是最直接能改变命运的方式。
学习从来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能够更加独立、更加向上。
苦和甜永远是相对的,没吃过“苦”,如何感受“甜”
董明珠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她从来没有用公车接送过儿子。儿子都是坐公交车自己回家。
毕业后,董明珠也是让儿子独自闯荡社会,从来不资助他,刚开始,他做着月薪只有几千块的工作,住着自己租来的房子。
他说:“妈妈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在董明珠看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绝不是物质上的,最重要的是教他学会怎么做人。
让孩子懂得自立和奋斗,而不是只知道依赖父母。
苦和甜永远是相对的,没吃过世间的苦,自然不会感受到生活的甜。
没有吃苦受挫折的教育,不能说是完整的
从孩子的教育来看,吃苦受挫折是必须要经历的。
系统的教育,不能只从单方面地正面灌输,也需要孩子们的反面体验。
吃过一些苦,可以让孩子快速成长,甚至带来本质的改变。
没有吃苦受挫折的教育,不能说是完整的。
当然,并不是说,“苦”这件事本身有多大的意义,而是经历苦难的这个完整的过程,所带给孩子深刻的感悟和影响。
让孩子吃苦的重点,并不是想尽办法硬要让孩子去品尝贫穷或苦难的滋味,明明可以丰衣足食,却偏偏要饿肚子。
吃苦教育的核心,是对于孩子尚未定型的心性的打磨。
培养孩子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中,能承受住比较糟糕的情况,能够冲破迎面而来的打击和挫折。
能更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