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罗胖的推书是得到图书做的一系列丛书“前途丛书”。每一本书就像是一个职业的说明书。在《这就是软件工程师》这本书中,编辑们采访了行业里最厉害的大神,来全面解构这个职业。让作者团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厉害的软件工程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上游思维。什么是上游思维呢?就是深度参与和服务自己的上一个环节,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把问题解决掉。比如,软件工程师有两个典型的上游,一个是产品经理,一个是用户。产品经理说“金额大一点的要审批,小一点的不需要审批”,好的软件工程师会帮产品经理明确“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同样,设计一个导航的算法,神级的软件工程师,不只是提供算法,更会把算法放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用户的感受。听到软件工程师的上游思维,颇有同感。作为一个产业顾问从业者,同样需要上游思维:如果是一名产业咨询的项目经理,场景是接到客户委托的命题,需要就某一个区域、项目进行定位研究。优秀的项目经理,会严谨的研究城市、市场、产业、客户,给出合理的产业定位。而大神级的项目经理,会问,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对这个项目做定位,是融资的需求、区域盘活的需求、甚至只是启动工作的需求。委托者真正面对的建立区域影响力的问题还是为区域招商的问题,还是工作报批的问题。而这种需求是靠一个严谨的定位报告来完成,还是有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定向的考察,专题的研讨会,还是某几个定向行业的沙龙会。如果一个咨询项目的项目经理,ta的上游思维是跳出客户委托的命题作文,重构客户的命题场景,设计解决思路,即使是一名顾问的助理,也有ta的上游思维。对于一名顾问助理,也许没有客户界面,但是ta的上游就是内部协同的经理,团队,依然要用上游思维去问那个问题“ta安排我做这件事的核心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作为只是一名产业招商团队的一员,上游依然是客户,因此面对“找哪里的房子”“多少钱”这些直白的问题背后,依然是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如何,ta的上游是谁,供应商在哪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企业办公地点对企业的意义所在,用企业的上游思维去对位自己的园区价值。其实,上游思维,和“服务事还是服务人”是一个道理。都是追溯向上,解决“人”的问题。于客户是解决客户的真实命题,而不是写客户交代的命题作文。于自己,就是在突破岗位设定的边界,跳出系统的樊笼。地中海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