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他们百折不挠、砥砺前行,他们上下求索,勇攀高峰。在学术及科研的道路上,他们走得坚定而踏实,用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推开了一扇扇通往真理的大门。知识丰富和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也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精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位学霸。
潘玲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信息工程方向级本科生,现已保研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成绩、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并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在校生。多次在ACM编程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团委及珠海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干事,并在华为公司有实习经历。
高中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专业其实是经济管理方向。但是,命运好像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使我阴差阳错地拿到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加分,从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意外地成为了一名“码农”。
我从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唯一能沾上边的记忆,大概是三岁的时候,父亲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有着庞然大物——计算机。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是和计算机的第一次接触。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迷茫的,直到来到中山大学,我才真正开始了有意义的独立思考。中山大学开放的转专业制度让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依旧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因为那时我对经济管理专业还是有着深深的执念,所以便忙起了岭南学院的转专业考试。但是,当时看似满腔热血的我,其实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热爱什么、适合什么。
原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凌是我在本科期间非常感谢的一位老师,亦师亦友。我和陈老师就转专业的事情谈了许久,他的态度也非常开放,建议我不要放弃尝试的机会——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已经想清楚了,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
结束与陈凌老师的交谈,我一个人在操场静静地坐了很久,思考了很多关于未来的问题。我对编程很感兴趣,虽然这是一件并不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但是挑战问题的快感让我喜欢上了编程,也很感慨一个小小的程序有着大大的魔力。在学习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数学专业课的时候,我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感到数学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是非常奇妙的。我想起了自己高中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他们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而且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并且乐在其中。”上大学之前我并没有深刻理解这段话,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是,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和思考,我已经想清楚了,终于明白了自己热爱的是什么,适合做什么,也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计算机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虽然我的行动说不上“造福世界”,但是至少能为推进某些系统的发展做出一些努力。
一年级的关键词是“思考”。学院拥有良好的资源,课程设置也十分合理。其中,双语教学的模式有助于我们掌握国外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学院的实训课程让我们将书本中的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贯彻学院“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方式,学以致用,这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学院的老师们也都非常负责,备课用心、上课认真,课后也会耐心回答甚至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二年级的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在学习之余也和身边优秀的小伙伴们组队参加比赛,打比赛的过程充实也开心,看到成果的时候也有满满的成就感。
二年级的关键词是“努力”,三年级的关键词是“选择”。经过了前五个学期的努力与准备,三年级下学期面临着升学、出国、找工作的选择。在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且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之后,我选择了保研这条道路。保研的申请过程比较顺利,我很幸运得收获了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和计算机系、北京大学信科院、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以及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夏令营入营资格,最后选择了到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时间过得很快,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本科最后一年。经过了三年级的选择阶段,四年级的关键词是“总结与沉淀”。很感激中山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很感激遇到的各位兢兢业业的老师,很感激周围有一群努力优秀的小伙伴,你们一直在激励我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起了孙中山先生亲笔提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会身体力行学、问、思、辨、行,成就更好的自己。
单学博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信息工程方向级本科生。-学年度综合绩点排名第一,目前有11门专业课程绩点排名年级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曾任第四届原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委员、第一届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珠海校区团工委委员。
我依然接受不了被作为一个学霸来谈论自己的点点成绩,但我很愿意以一个同行朋友的身份来和大家分享自己这几年来在“旅途”中产生或是一直坚守的想法,当然,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想法,我才能成为一些人眼中一个所谓优秀的人。
这可能要从理想说起。我相信每个小学老师,甚至是幼儿园老师都会有一堂关于理想的课,然后就不断会有人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数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回答往往都是“我没想好”。而事实上,我那时的想法就是“简单地当一个国家主席”。没错,是“简单地”当一个国家主席——虽然那时我连国家主席的真正含义都没有弄懂。因为我只是单纯地想,自己应该有能力去做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情。
回归“学习”的主题。我认为“学习”是让一个人成绩优异的原因。升入大学、到了一个新的学院之后,总会有一些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有些人因总想说服、“同化”其他人而深陷其中,浪费了太多时间,也让自己的心中总是充斥着愤懑。为什么要这样呢?遇到意见不同或不可理喻的人,我们为何要无休止的争论下去呢?仅仅是为了说服别人而带来的成就感吗?我个人选择去虚心倾听不同思想的碰撞,听完便再也不去理睬它们,最多在闲暇时让它们在脑中消化,充实下自己的思想。这剩下的大量时间便可以用来学习,给自己充电,把心静下来,这样才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
当然,也正是这种看起来“崇高”的理想,时刻要求我每一步都不能走错。从儿时到现在,我至少没有偏离正轨。这种理想的约束力以及目标导向很重要,这让我想起还在院团委当委员时的日子。原移动信息工程学院有一个“SI课程”活动,是优秀的师兄师姐为师弟师妹们在专业课之余“开小灶”,进行课外补充。这个活动理念很好,效果也很棒。我和当时的学术部部长讨论过,看还需不需要再组织一个类似的活动。他很反对,我们也觉得这种补充教学效果再好也只是“亡羊补牢”,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一种引领,我们应该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要学习、要学习哪些东西。我很认同这个理念,于是,我们之后便举办了“出国”、“读研”、“就业”等为主题的系列座谈会,邀请优秀的师兄师姐为我们指明方向和目标。我觉得很多人并不是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是没有相应的努力方向,没有目标的约束。只有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针对不同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准备。否则,再多的努力也可能会南辕北辙。
任萌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信息工程方向级本科生。-学年GPA综合排名第四,五门主修课程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现任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
小小的人,大大的梦。人生中有很多事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我来到中大也是如此。那一年中大和厦大在安徽省的招生分数线相同,而我的排名正好介于二者之间,若是一念之差,我可能此生都没有机会走进中大。因为是压线进的门,我对大学生活的忐忑远大于期待,只求能在这高手如云的世界里争得自己的一片小小天地。
这时,一位同乡学长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状态和生活。他用身边没有编程基础却在大学期间一步步成为技术“大牛”的师兄师姐的事例鼓励我,教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C++程序,用一句“我相信你”重新激起了我的斗志。从那时起,“变得优秀”这四个字便悄悄在我心底埋下了种子。
我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往返于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自学各种算法……“泡馆”似乎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在学校的每一天也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因为有了“做一个优秀的移动学子”这个梦想,所以在大一下学期身边人忙于转专业时,我不会有所动摇;在DDL爆炸、课程任务繁重时,我不会想要放弃;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瓶颈和挫折时,我不会选择逃避。
梦想还是要有的,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它带给你的是前进的方向,是不颓废的动力,是不受诱惑的决心——而且,万一实现了呢?你永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强大得多,未来是自己拼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天多学一点点”是我一直保持的学习习惯,或多预习一章课本,或多学习一种算法,或多背一页英语单词,总之每天比别人多走一小步,量变终会带来质变。适当地超前学习在我看来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知识的整体体系是融会贯通的,明白后期的应用和改进是什么,有时反而会有助于理解前期的原理和不足。而且,在预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上课时会更有侧重,听课也会更有效率。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所以要学会与身边的强者联合。曾经,我很抗拒与身边的学霸们有太多的交集,因为在他们身边我能时刻感觉到压力,而这种压力有时会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两个“大神”组队参加了一场新手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接连受挫,三个人分别负责的三道题一题也没过。为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小组讨论,针对各自的代码提出了对方可能遗漏的情况和一些可行的优化方案。结果在团队合作之下,我们队瞬间过了三题,排名直线飙升,最后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名次。这次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我开始积极地参与同学们的课后讨论,缠着各科大神解答课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在和大家的交流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兴趣是帆,刻苦是船。在大二刚开学的时候,我有幸加入了郑伟诗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始接触自然语言处理。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向,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喜欢。行人追踪、身份识别、智能学习……老师主页上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这样毫不犹豫地发送了申请邮件,并且幸运地通过了申请。然而入门科研的过程却是痛苦的,在第一次跟师兄交流后,我发现自己有太多东西不懂,一些基础的图像识别算法我甚至闻所未闻。于是我开始搜索各种博客,在图书馆查阅有关机器视觉的书籍,阅读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经过两个多月的理论知识铺垫,我终于可以独立打出HMM模型的核心函数代码。兴趣固然重要,但是科研绝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它是一个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场时间与毅力的博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唯有勤奋和刻苦才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虽然初到东校园时,我有太多的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广州的资源与机会渐渐在我面前显现出来。我们要把原SMIE的精神发扬下去,让自己变得优秀,让学院以我们为荣。我想这才是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
---iSYSU---
来源: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编辑:冼嘉齐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了白癜风的中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