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科杯二强跟进辩论是我们的一种信

每个人的青春梦想都有不同,但我们都曾想过用自己的青春梦想去改变这个世界。软件工程辩论队就是这样一个期待着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既定规则,成就自己辩论信仰的梦之队。关于辩论、关于信科杯,他们正在做最伟大的事业——让自己梦想成真。

小编:作为上一届信科杯亚军队伍,当初惜败通信学院辩论队。如今再一次走到这个关口,有什么感想吗?

对我们来讲这是一种延续的责任吧。作为一个辩手我们自身对信科杯有一种追求,同时我们也肩负着上一届未完成的遗憾——为软件工程学院夺得信科杯冠军。

小编:作为决赛队伍能谈谈自己两次踏足科技会堂的秘诀是什么?

秘诀的话其实对于我们辩论队来讲就是多和其他辩论队约模辩。我们以前就只是自己打比赛,我们这一届上来以后发现还是要多和其他队交流学习,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辩论水平的进步。所以后来我们常常和其他各辩论队约模辩。

在我们辩论队通常就是我们二辩李泉主外,四辩张睿主内。我们会去有意识地培养下一代的辩手,比如:我们会为了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表达能力,大晚上带他们去老操场的主席台那里,鼓励他们在那里演讲。慢慢的一次两次下来会发现每个人都其实渴望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少了这样一个机会。

小编:今年信科杯的晋级之路有哪场比赛最让你印象深刻?哪场比赛让你觉得很有亮点,很欣赏的?

研究生和通信打的那场比赛吧。研究生很老道而且辩论技巧各方面都十分出众,而通信他们作为一直以来的强队,他们的风格就是雄辩。所以那场比赛双方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十分具有观赏性而且给人思想上的洗礼。

小编:信科杯的准备环节是高强度的,是什么支撑你们走下去的?有没有因为在一起辩论的时间太长觉得看腻了队友?

就是把信科杯当做了我们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准备过程是会很辛苦,但是我们乐在辩中,也不觉得累了。

至于是否看腻,我们队里的二辩李泉和四辩张睿他们从大一开始就腻在一起了。一个班,一个寝室,一支队伍,一起打辩论,他们大学的大部分时光都腻在一起,和辩论腻在一起。所以如果说看腻的话就是他俩了吧。

小编:听说在准备过程中你们有时候会通宵讨论。能分享一下你们通宵讨论的时候会干些什么呢?

我们通宵的时候啊,其实你不可能一个晚上8个小时都在那里很有精力的去讨论一个辩题。我们常常就是讨论累了就打开电脑打几盘游戏,然后就互相看一眼再开始讨论(哈哈哈哈哈哈~),不行了就倒在桌子上睡觉。

小编:在对研究生院辩论队那一场比赛中,你们以0.8分的微弱差距险胜,可以形容一下当时的心情吗?冷静下来之后,你们觉得那场比赛你们获胜的原因是?

一辩:我们真的赢了吗?!

二辩:其实那时我在上场之前很慌张但是在真正开始比赛的时候我就冷静了下来,可能是觉得不管是输是赢尽力就好。到最后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我都是很冷静的。如果开始局面是三七分我们三,研究生七。但是如果要说赢面的话一是:研究生在对于政府的阐述的表达上有问题,二是:他们的结辩过多的在煽情了,我们就拽住这一点在结辩中有针对性的跟他们辩驳。

三辩:我

#¥%...我们居然赢了!

四辩: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竟然赢了研究生……

(辩论模仿秀)

小编:辩论分四个辩位,四人四色。你们在相处、辩论过程中这四人四色是怎么体现的?你们又是如何相处的?

其实你们在场上看到我们是四个人,其实我们在场下是我们整个辩论队,二三十号人。我们一起讨论、一起通宵破题。所以其实辩论是整个辩论队的事。我们就是在自黑和互黑中相处,就像有一天晚上我们谈到了地理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四辩张睿就说道:新西兰在大西洋的西南端,赌不赌?边说话还把自己的拖鞋往地上一甩。笑死我们了,后来查了以后他看到新西兰在太平洋,但依旧坚持说:你看嘛,新西兰就是在大西洋的西南端啊。我们在严肃的辩论中寻找逗比,一直不懈的走在自黑与互黑的道路上。

小编:想过说如果最后决赛赢了要去干什么、输了要去干什么吗?

赢了就让我们萌萌哒的指导老师请吃饭啊,一起去乐活乐都玩,大家累了将近两个月了,应该放松一下。如果输了,就写检讨吧

小编:对决赛对手自动化/先进制造工程学院辩论队有什么想说的?

其实和自动化\先进制造辩论队的队员关系特别好,我们常常一起破题、讨论。我们大二的时候带着当时大一的他们在辩论协会打比赛,一起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很快乐的,现在看到当时青涩的他们能够独当一面是非常欣慰的。因为有什么能够比你亲自培养出一个能够和你旗鼓相当的对手更让你有成就感的呢?

期待在决赛场上看到越加成长的他们,一起打一场不留遗憾的信科杯决赛。

小编:现在不论是我们信科杯还是现在大部分辩论赛的评分制都采用评委评分嘛,但是向奇葩说这样的节目已经采用了观战表态制,你们觉得那种评分方式更好?为什么?

其实还是评委评分制要更好一点,因为辩论这件事在一定程度是偏一点专业性的。而奇葩说这种形式可能带给人感官上的娱乐氛围要浓一点。我们学校的辩论协会计划在在明年也做一个类似奇葩说这样形式的辩论推广,比如:有兴趣的人来参与,想站在哪边就站在哪边,给他们五分钟头脑风暴的时间然后就开始辩论,然后让现场观众表态。

一辩:袁津津

小编:作为四强赛上场队员中唯一一个大二的队员而且是女生队员,有什么感想可以分享?

其实没有什么啦,虽然在场上看起来是他们三个男生我一个女生,但是其实我们在准备过程中是整个辩论队(有其他女生)在一起很欢脱的讨论,所以不会觉得有什么。简单的说我们在一起辩论辩到了互相没有了性别意识。

小编:四分之一决赛时你们遇上了强队研究生院,开篇立论的时候你似乎有点太紧张了有些失误。而在盘问环节,对方四辩频频抛出一些专业、数据、定义类的问题,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因为我们已经提前知道研究生辩论队实力很强而且我作为正方一辩是整场比赛第一个发言的人,所以刚开始我真的很紧张啊,我都破音了。

至于盘问环节,反方研究生院辩论队的李应骞学长你也看到了那么厉害,我慌了只能说出:“那由对方辩友告诉大家吧”几个字啦,不过遇上这样的强队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

二辩:李泉

小编:你当时大一就上场打信科杯了嘛,而且还走到了决赛。现在你身兼作为辩论协会主席、软件工程学院主力辩手、校辩论队主力,你把自己大学年华几乎用在了辩论这件事上,从辩论中你学到了什么?

大一打信科杯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大一就打信科杯了很牛嘛,但是当决赛遇上当年的通信学院而且科技会堂台下那么多人我真的脑袋一片空白啊。当时输了以后就在想,如果当时在自己负责的环节再表现的好一点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后来进入校队、辩论协会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能够和大家多交流辩论方面的一些技巧提升自己,也提升我们软件工程辩论队。

其实我刚开始打辩论并不是我那时有多么喜欢辩论这件事,而是一种责任的传承,让我必须担起软件工程辩论队。所以这三年的辩论之旅你说我学到了什么?其实在追求辩论中,我学到了所有——无论是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团队配合以及一切的一切。你不会相信高中时候的我是一个只要和女生说话就会脸红的人。

小编:我们可以看到说在前两届的信科杯里,无论是由罗骁带领的传媒艺术学院辩论队还是由马哲带领的通信学院辩论队,在灵魂辩手离开后其实力都有所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你作为你们辩论队的灵魂辩手对于个人能力和集体能力如何看待?你觉得当你毕业后的软件工程学院辩论队会不会也走向没落?

其实不存在什么灵魂辩手,因为你可以看到当时在罗骁身边有刘思敏、李蚺他们,马哲身边也有通信学院的伙伴,所以其实你要知道辩论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你们四个人在战斗。可能在场下讨论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讨论的主力来引导一下讨论的走向,但是一旦上场你们四个人就是一体的。你们的逻辑要保持一致,观点要达成一致,这样才可能获胜。

其次,我并不担心我们软件工程学院辩论队会走向没落。因为我们有狠狠的培养下一代辩手。

小编:学长你曾和马哲学长一起向学生会有关部门提出——想更改一下我们学校辩论赛的赛制,你们想在哪方面做出改变?

我们学校现在是偏向于新加坡的辩论赛模式,我们想换成华语辩论赛模式。因为这种辩论模式会对我们每个辩手的表达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会更有意思,也更合理一些。

三辩:秦柳宇

小编:与研究生的比赛中在自由辩论环节,反方频频用“民意”反驳你们的观点,而学长在场上那句:“网上70%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攻打钓鱼岛,我们难道真的要攻打钓鱼岛吗?”令人印象深刻,这句话是临时准备还是提前准备的?是怎么想到这句话的?

是提前准备的,因为我们已经提前猜到了他们要打这个点,所以在场下已经提前准备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也好,可以套用的句式也好,都做了很多准备。

小编:你已经大三了,而且已经找到了工作,为什么还在坚持打信科杯?

可能信科杯是我辩论生涯的最后一场谢幕了,我真的很想打好它,不留遗憾。我甚至和公司那边说:我还要打信科杯我晚一个月去上班行不行。

四辩:张睿

小编:我们普遍对四辩的印象该是:沉稳、安静的,学长作为四辩中的一个开朗的可爱四辩,怎么看待你的辩位和性格之间的一些大众普遍认知带来的矛盾?

其实我也模仿过许多大专赛的知名四辩的风格,也想过做一枚安静的美男子,但是没有办法我的性格就是喜欢热闹、喜欢喝人群在一起,然后一直不断的在辩论这条路上自黑且互黑着。所以慢慢的这也成为了我独特的一种辩论风格和魅力了。

小编:学长喜欢人群的热闹,但有没有想过:其实人群的热闹才是真正的孤独,即便形单影只要内心富足就会很快乐。

我所喜欢的热闹是喜欢和一群志同道合都喜爱辩论的人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辩题,交换观点。因为在交流中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和你一样坚持辩论这个事业的人那么多,而且你们都在为辩论这个共同的梦想而风雨兼程。我幸而找到了我们软件工程学院辩论队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才找到了真正富足的热闹。

结语:王小波讲人生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就算成功。在辩论中我们结交有趣的伙伴,遇到有趣的事情,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我们等了几个春秋只为在信科杯的舞台上证明自己的青春辩论梦。

采访、文案:王颖

网络编辑:焦石









































鐧界櫆椋庡彲浠ユ不鎰堝悧
鐧界櫆椋庡垵鏈熺棁鐘惰〃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nanledxianshiping.com/rjkfjh/3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