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有三分之一可能治不好
精神压力大、听耳机时间太长都会引起这种病
连续开发软件一个月,30岁男子突然听不见声音了。近日,医院针灸科主任高宏主任中医师接诊了这名患者。高主任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得突发性耳聋的越来越多,这种病听着不是威胁生命的大病,但要治愈其实还很麻烦的。
开发软件一个月不休息30岁IT男耳朵听不见了
这名男子是杭州一家IT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未婚。今年初,公司接了一单软件开发任务,时间很紧,春节前要完成。公司成立了一个5人项目组,给项目组包了个酒店,成员吃住都在一起,封闭开发。
这名男子就是小组核心成员。这些日子,他每天都在高强度用脑。时间紧任务急,每天都要晚上一两点才睡觉,有时候写程序写得太兴奋,睡觉也不踏实。在吃方面,他就更不讲究了,饿了就随便吃点,不饿就不吃,一日三餐不定时。这样连续过了一个月,中间一天也没休息过。
2月初,就在这个软件即将完成时,这位程序员一天早上醒来,左耳突然“嗡”的一声,开始持续耳鸣。“就像有台机器不停地在我耳边轰鸣,我听别的声音都蒙蒙地像隔着一层什么似的。”他告诉高主任。
耳鸣了一天没有好转,他左耳听声音越来越费劲,到第二天,他发现打电话时,对方要很大声地讲,他才能隐约听到一点。医院检查,发现中高频的声音要提到70分贝以上,他才能听得见,属于重度听力损失,正常人应该在0-20分贝间就能听见。
男子接受了口服激素、扩血管、营养神经、高压氧舱等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开始焦躁起来:自己还没结婚呢,要是从此变成了聋子,还怎么找姑娘?
所幸他对针灸治疗还比较敏感,在高主任这里治疗三周后,听力总算开始好转,听低沉些的声音和正常人差不多了,但听尖锐高昂的声音还是差一点,要完全治愈还要一段日子。
年轻人突发性耳聋的越来越多多与过度劳累、情绪紧张有关
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鸣说,现在年轻人患突发性耳聋的在增多,比如他起码就有三位医生同事得了这个病,“一个是B超科的医生,一个是放射科的医生,还有一个是外科医生,现在还没治愈,因为太忙了,耳聋了也没好好治疗和休息,所以治不好。”
浙江中医药大学耳聋康复研究所所长王永华教授说,突发性耳聋被称为“文明病”,因为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有着密切关系。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防聋中心的数据,近20年,各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都有5%-8%的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上班族压力大、辛苦、情绪紧张焦虑等,会造成耳朵里的血管一时性或者长久性的痉挛,而耳朵里的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是非常敏感的,一旦血管痉挛营养供应跟不上,神经细胞3-5分钟就会凋亡,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听力损失。”
王永华教授碰到过一位40岁左右的患者,年终福利因种种原因被扣掉了,气得他和厂长大吵了一架,拳头差点拔出来。结果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右耳朵突然听不见了。
突发性耳聋很多是在睡觉时发病一觉醒来耳朵听不见了
“空气质量不好,人们的呼吸道系统感染增多,病毒、尘霾等过敏源会跑到耳朵里引发耳聋。长期使用耳机、身处迪厅、卡拉OK厅等噪音污染的地方,则会让内耳能量透支,疲劳过度,导致听毛细胞的受损而造成不可逆的耳聋。”王永华教授说。
还有生活饮食的富营养化、高脂血症等会使血管里形成小血栓,小血栓随着血液流到耳朵里,就有可能把耳朵里的小动脉堵牢。所以突发性耳聋很多都是在睡觉时发病的,患者往往一觉醒来时发现耳朵听不见了,因为人们在安静时血流速度会变慢,血栓就更容易堵住血管。
陈鸣主任医师说,出现耳鸣时要注意:一过性的几秒钟的耳鸣不用太慌,如果几小时下来一直在耳鸣,就要引起重视。突发性耳聋不好治,有三分之一能治愈,三分之一有效(部分听力恢复),还有三分之一可能治不好。“这个病是缺血引起神经损伤,神经损伤了就不可逆了,所以越早治疗越好。”
王永华教授也说,“突发性耳聋的听力在48小时内会下降到最低点,病程拖得越长越治不好。一周内治疗尚可渐渐恢复,若两周内还没起色,那再治下去效果也不见得会好。我常跟学生们说,治疗这病就像浇花,花还未枯死时你去浇水,它还能活过来;等枯死了再去浇,浇再多水也没用了。”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
为保健耳朵,三位专家提了几点建议:
1.调整工作节奏,保持轻松的心情。
2.饮食要清淡一点。生活上有规律。
3.有耳鸣时,戒烟、酒,以免症状加重。
4.少用耳机,注意噪声防护,减少接触调整工作节奏,保持轻松的心情。
5.不要常常挖耳与掏耳。
6.坐飞机在升降时要咀嚼口香糖,以避免耳气压损伤。对预防治疗耳鸣有利
链接一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如何预防?
噪声聋,疾病名。噪声聋属于慢性过程,患者初期除主观感觉耳鸣外,无耳聋感觉,交谈及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继续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当听力损失到语言频段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主观感觉语言听力出现障碍,表现出生活交谈中的耳聋现象,即所谓的噪声聋。
由于耳蜗损伤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关键还在于预防。
个人防护对于从事爆震职业者,应加强预防知识的宣教,以便发生急性事故时不至慌乱;平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缺乏防护材料而预知即将遇到爆震时最简单的防护方法是用棉花球塞于耳道内;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两小手指分别塞入两侧外耳道口内,急时卧倒,背向爆炸源,采用张口呼吸可减轻受伤的程度。耳塞隔声效果一般可达20~35dB。耳罩隔声效果高于耳塞,可达30~45dB,但使用不便。棉球塞耳可隔声10~15dB。
慢性声损伤性耳聋。慢性声损伤性耳聋是一种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听力损失,又称噪声性聋。由于长期遭受生产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称为职业性噪声聋。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除干扰交谈妨碍听清信号而影响工作效率外,还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它对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可造成危害,但主要的和特异性损伤是在听觉器官。
健康监护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均应进行就业体检,在职业档案内建有听力记录,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再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处理,如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症治疗或调离噪声作业环境等。同时,将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及有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列为职业禁忌征。
链接二: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依法享有的职业病待遇?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职业性噪声聋病人依法享有职业病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性噪声聋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用人单位对已确诊的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应当调离接触噪声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
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性噪声聋,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性噪声聋是由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致害因素造成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在其进行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职业性噪声聋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噪声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性噪声聋病人。
职业性噪声聋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用人单位在噪声防治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多部法律都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做出了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对本单位噪声防治工作负全面责任,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依法承担噪声防治责任。
为劳动者提供健康保障:用人单位应采取必要的噪声治理措施、采用有效的隔声、降噪防护设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场所和作业环境,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负责对本单位的噪声防治工作管理,定期进行工作场所噪声危害检测和评价;对从事噪声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承担相关费用,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劳动者交纳工伤保险费用。
噪声危害申报和报告: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如实地向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的行政部门,申报噪声危害项目和噪声危害检测、评价结果。
履行职业危害告知和培训教育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并通过劳动合同、设置公告栏、警示标识和提供说明书等方式,告知劳动者作业场所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不得隐瞒其危害。
落实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待遇:劳动者在被确诊患有职业性噪声聋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进行治疗、疗养和定期检查。对已确诊的职业性噪声聋病人,应当调离噪声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
保护特殊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噪声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孕妇、哺乳期女劳动者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噪声作业。
提供举证:劳动者申请做职业性噪声聋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如实提供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所需的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
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劳动者在享有职业健康保护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义务。劳动者应当“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这就意味着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者必须增强法纪观念,自觉遵章守纪,把遵守规章制度和落实操作规程贯穿于具体的作业活动之中。
服从管理的义务。为了保持良好的生产劳动秩序,保障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劳动者必须服从管理人员依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的安全卫生管理。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不服从管理,违反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因为不同的劳动防护用品具有特定的佩戴和使用规则及方法,劳动者要掌握这些规则和方法。
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知识与提高技术技能的义务。通过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和提高技术技能,既是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也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这就要求劳动者自觉地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不断适应生产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发现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并及时报告的义务。劳动者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这项义务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对各类事故隐患的识别能力,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
劳动者的维权途径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发生争议后,一方面可以与本单位行政进行协商,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者也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可以拨打“劳动者维权热线”、“”,向各级工会组织反映。劳动者维权热线已在全国总工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地(市)总工会开通运行。劳动者向当地工会反映情况,可直接拨打本地区劳动者维权热线电话“”;拨打本地区以外的劳动者维权热线电话在“”号码前,加拨所要地区的长途区号。
乐
清
安
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