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电子深度】产业转移趋势
报告要点
IC产业概况及产业化转移进程
从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发明开始,IC产业经历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加速于韩国、台湾的历程,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成为IC产业发展的1分子。日、韩、台3地在经历了引进先进技术期后,发展了合适本身的产业发展模式,不论是日本的自主研发,韩国的市场掌控,还是台湾的专注分工,都使其成为了全球IC产业的中坚气力。回顾全部发展史,处于集成电路发展新周期的中国该如何利用好这次产业转移浪潮是值得我国IC企业沉思的问题。
全球IC产业商业模式变革
经历了三次产业变革的IC产业从一开始隶属于系统公司到集成一体IDM,再到Fabless、Foundry与IP供应商相继出现,终究构成了IDM与专业分工两大模式。随着IC产业制程工艺越接近极限值,各大厂商在制程跟进与生产投资上的投入今非昔比,IDM企业纷纭采取轻资产化策略,转型为Fablite,乃至是Fabless。如今,无论是IDM,还是专业分工里的Fabless、Foundry都出现大者恒大的格局,中国企业欲具有一席之地仍需找准适合发展模式
国内IC制造企业的投资进度与步伐
自年以来,IC制造产业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主流方向,再加上近年来各大企业并购投资频繁,资金运作在制造业成了重要一环。各大IC制造大户都在纷纭投资并购,致力于扩充实力、扩大布局。虽然大陆企业在晶圆代工技术层面还有一定差距,差异化经营、多领域扩大、跟进生产技术都是未来投资的重要方向。看准方向侧重投资、捉住时机公道布局、将投入构成产出才能让国内IC制造业迎头赶上
推荐标的
紫光国芯,3安光电、长电科技、7星电子、鼎龙股分、耐威科技
风险提示
系统性风险:电子行业发展不及预期
全球IC产业主导地位更迭
芯片产业转移历史概况
芯片由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等一系列操作后构成,一般来说,集成电路更侧重电路的设计和布局布线,而芯片更看重电路的集成、生产和封装这三大环节。但在日常生活中,“集成电路”和“芯片”二者常被当作同一概念使用。
自美国德州仪器(TI)在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后,双极型和MOS型集成电路也随之出现并引领集成IC产业(芯片产业)蓬勃发展。与大多产业相同,IC产业也完成了由西至东的转移之旅。这六十年间,IC产业从年开始经历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加速于韩国台湾的历程,在年后,中国逐渐成为IC产业发展的1分子。
创新为先的芯片“鼻祖”——美国
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据《麦克科林》(McClean)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主要研究成果运用于国家军事建设,军用集成电路市场占比高达80%~90%。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军用集成电路产品依然占据着集成电路总市场的近半壁江山,比例仍有40%左右。随着90年代末期集成电路在民用电子领域的渗透,CPU、存储器和摹拟器件等应用扩宽了新的一片市场,英特尔和德州仪器等美国企业借由PC普及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巩固了美国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霸主地位。
事实上,美国初期的集成电路企业大多选择纵向一体化(IDM)的组织架构,即企业内部可完成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所有IC生产环节。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企业具有生产环节顺畅、制造时间缩短等优势,但也构成企业资产投入太重、范围庞大、变通不顺畅等缺点。
一直稳坐IC产业世界第一的美国,由于日本在DRAM上的大力赶超于年被拉下了宝座。此次“DRAM”之争的战败给美国IC产业敲响了警钟,美国于年底组建了“国家半导体咨询委员会”,力求发展IC设计技术,提供高附加值、创新性强的集成电路产品。随后,美国一举夺回了全球IC产业霸主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分工概念深化和美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旺盛促使美国企业斟酌将中低端环节剥离,并逐渐向亚洲区域转移。顺应第三次产业结构变革浪潮,美国市场出现了一大批结构轻盈、反应迅速的无工厂芯片设计企业(Fabless),而处于芯片生产链中下游的利润较低的制造环节大多被分配给亚洲新兴企业。
随着轻资产化趋势的渗透,部份美国IDM企业实行了结构转化或制造外包的转变。再加上,选择在美国制造扎根并建立生产线的企业也少之又少,仅唯一Intel,Samsung,GlobalFoundries等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IC产业逐渐褪去制造的内核,大多倚靠研发气力推动产业前进。虽然,美国的轻资产化趋势遭到多方质疑,但不能不承认美国老牌一体化IC企业和新兴的设计企业一直在推动全部行业的进步。至今,IC企业聚集的“硅谷”仍不断地给美国提供创新技术;IC产业和其他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助力器。
英特尔:引领行业为先导,摩尔速率创奇迹
英特尔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成为了集成电路领域的代名词。伴随着摩尔定律应验半个世纪之久,英特尔用实力捍卫了定律的真实性,其技术的革新速率之快在行业内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英特尔的业务面不但由微处理器作为支持,还触及存储器等方面。但是,日本企业在DRAM领域的赶超逐步成为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上的阻碍,其低价格、大规模的策略给英特尔沉重一击。由于DRAM市场份额的加速蚕食,英特尔在年后做出历史上极为关键的决定——放弃DRAM,转战微处理器。成功的战略转型给英特尔的事迹增长加足马力,创造了屡次事迹爆发点。
自年转型以来,英特尔以其产品优势实现一次又一次的事迹爆发。虽然,深受半导体行业周期性与经济周期的两重影响,英特尔还是保持着销售额稳步增长的趋势,屡次增速大于50%,负增长率年份寥寥可数。
英特尔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摩尔定律的信条,特别是在年,更是提出“Tick-Tock”(每两年时间更新处理器微架构与制程)来催促公司走在行业技术的前列。英特尔的技术精神是其实现产品提升和事迹释放的关键所在。
步入14nm,乃至是10nm后,摩尔定律的实用性大大下落。技术的再度突破再也不像研发前期那样轻而易举,两年时间不再适用于尖端技术的实现。尽管如此,英特尔只要始终保持技术至上的态度便会一直助力其稳坐世界第一之位。
“引进+自主”结合的半路强国——日本
IC产业发展时期
日本集成电路产业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2战后的百废待兴到80年代的IC第一强国,再到现在全球化下的格局重组,日本在集成电路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化。在这风雨六十载的岁月里,日本在芯片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是历史、市场推动的结果,掌控时机、公道转变、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措施都有值得我们鉴戒学习的价值。
初期产业模式
发展早期,日本IC产业主要以“引进赶超”、发展民用电子和瞄准市场动向为指点进行发展。一方面,“引进赶超”模式符合日本企业守旧严谨的特点,将已构成的独创性研究拓展至应用领域能极大的减少风险。另一方面,日本采取民用电子市场的潜伏需求刺激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良性发展。相比于美国的军用半导体产业,曾因二战制止涉足军事建设的日本在民用市场上因祸得福。
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
20世纪70年代,1是日本被迫向美国开放其国内计算机和半导体市场,2是美国IBM公司正研发具有高性能、小体积特点的计算机系统,FutureSystem。这两件事催化了日本政府进行自主研发芯片,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和抵抗美国企业腐蚀市场的决心。
年,日本通产省组织富士通、日立等5大公司与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研究所联合打造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项目共投资亿日元。
该项目划分了两大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侧重研究适用于任何企业的通用技术,不触及企业的核心特有专利;成员企业研究室致力于项目的实用性研究,着眼于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研发。
在项目运行的四年里,多项专利给日本企业成功助力,给未来日本新型芯片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成败DRAM
英特尔公司成功研发“通用型MPU”,一举将半导体产品市场从“专用型”推向“通用型”。通用型MPU的研制不但帮助英特尔公司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也给个人电脑普及埋下种子。PC市场的扩大撬动了DRAM存储器需求膨胀的大门。全部市场都在等待着更高质量、高性能DRAM存储器的出现。在VLSI项目中,日本企业早已对DRAM有了深入的了解,年就成功制造出高水准的DRAM制造装备,为实现DRAM升级与量产蓄积气力。DRAM时期的到来顺势助力日本稳步跻身集成电路强国之列,乃至给日本带来赶超美国的绝佳机遇。
自年起,经历了近十载自主研究的日本在80年代早期逐渐实现了集成电路的国有化。这段期间,日本集成电路进出口出现进口保持安稳、出口逐渐上升的态势,并且出口总额自年后超过总进口额。
日本集成电路的发展,特别是DRAM的批量化生产,促使其本土电子市场得到满足。在年,虽然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经历两年的萎缩期,日本借机超出美国,成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强国。从至年期间,美国的半导体市场从61%下降到43%,而日本由26%上升至44%。年至年日本集成电路生产额保持6.3%的平均增速,年至年保持9.9%的增速。
但是DRAM的通用性也成为了将日本拉下宝座的关键因素,DRAM技术一旦通用,日本本来保有的研发优势被规模经济下的价格优势所取代。作为“亚洲4小龙”的韩国也开始在集成电路上实现弯道超车,引进大量DRAM装备,应用通用技术抢占市场。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三星电子的“双向型数据通选方案”得到美国半导体标准化委员会(JEDEC)的认可,其DRAM成为与MPU匹配的对象,被认定为行业标准。新标准的制定无疑对日本集成电路产业造成二次冲击,原有大型生产线需要按新标准设计DRAM,失去了最优抢占市场的时机。从此,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进入“衰退期”,让位予新进的韩国、台湾企业。
产业集群九州硅岛
九州地区是日本IC产业生产的聚集地,被称为日本“硅岛”,记录了日本各个时期IC阶段的变迁。九州因其水电资源、人力充足和航空优势遭到日本政府和产业界的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