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50104/x2ux6l5.html
民间故事:女子心善留乞丐过夜,半夜发现他的真面目,差点吓瘫
秋菊的身世神秘,父亲的身份无从考证,而母亲在她几个月大时便离开了家庭,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秋菊的成长岁月是在姥姥刘老太的悉心照顾下度过的。
刘老太是村里一位技艺高超的巧手,以其精湛的手艺而著称。从小,秋菊便开始跟随姥姥学习女红,渐渐掌握了制作衣物、鞋袜的技能。她的手工艺精湛,刺绣更是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村里的人们都称赞秋菊心灵手巧,纷纷表示将来娶她的人定是福气深厚之人。
秋菊不仅在手艺上出类拔萃,而且容貌姣好。在十五六岁时,她已经成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肤如凝脂,嘴唇红润白皙。秋菊常常展颜一笑,脸上还会显露出两个深浅适中的小酒窝,着实令人陶醉。她的美貌更是十里八乡传颂,成为公认的村中佳丽。
由于秋菊的美貌和才艺,许多年轻小伙子纷纷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纷纷请媒婆前来提亲。秋菊总是以自己年龄尚小为由,拒绝了这些提亲。实际上,她心中牵挂着年迈的姥姥,若是自己出嫁,怕是姥姥无人依靠。
秋菊走过了十八个春秋,正值青春年华。刘老太却在这个时候罹患了一场严重的疾病。秋菊为了救治姥姥,不辞辛劳地请来了一位郎中。经过仔细的诊断后,郎中深吸一口气,向秋菊透露出令人沉重的消息:老太太的生命垂危,时日无多,必须提前准备后事。
秋菊听到这番话,心如刀割,痛不欲生。她日夜陪伴在姥姥身旁,尽心尽力地照料着,面对疾病的肆虐,她仍然无法挽回姥姥的生命。
在刘老太离世前的最后时刻,她牵着秋菊的手,温柔地说道:“姥姥快要离开了,最牵挂的就是你。找个好人家嫁过去,姥姥也就能安心离去。”秋菊泪流满面,紧紧握住姥姥的手,一边哭泣一边点头应允。
姥姥去世后,秋菊痛苦地扑在她的遗体上,悲痛欲绝。现实的残酷让她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她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为姥姥安葬,也不愿意向邻居借贷,因为大家的生计都不轻松。
村子里有一位名叫王氏的媒婆,平时以说媒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她得知秋菊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安葬姥姥,于是提出了一个曲折的建议:“你年纪已经十八,正是适婚之年。何不让我为你牵线搭桥,只要人家肯出钱为你姥姥安葬,你便能顺利解决难题。”秋菊思虑再三,尽管明白这涉及自己的未来,但面对姥姥的临终遗愿和现实的无奈,她只好勉强同意了王媒婆的提议。尽管秋菊容颜绝美,但许多人听说要为她姥姥出钱,纷纷打消了提亲的念头。
王媒婆考虑到解决秋菊急需用钱的问题时,马上想到了张家,位于附近的邻村。张老汉是个豆腐坊的老板,生活殷实,家庭富足。他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从小就身体虚弱,一直未能找到适合的女子冲喜。这一状况令张老汉颇为忧心,因为谁愿意嫁给一个身体欠佳的男子呢?因此,大儿子至今未能有所定下。
目前,秋菊亟需资金,而张家正急着寻找儿媳妇。王媒婆认为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便亲自去向秋菊介绍了张家的情况。她只是简单地提及了男方的身体状况,同时表示也许只要秋菊过去冲喜,就能改变现状。更重要的是,对方愿意提供资金帮助埋葬刘老太。
秋菊出于对姥姥的尊重,也为了尽快安葬她,并没有过多考虑,便爽快地答应了。
张家出资埋葬了刘老太,很快将秋菊接到了家中,并与他们的大儿子张富贵完成了婚礼。由于张富贵的身体状况极差,家人便让十七岁的二儿子张福堂代替哥哥成亲。
张富贵躺在床上,看着眼前如花似玉的新娘,心中颇为喜悦。然而,他对自己的废弃感到深深的愧疚,认为自己让秋菊跟着他受苦,心生愧疚。他对她说:“我的身体这样差,真的让娘子跟着我受苦了。”
秋菊听闻王媒婆提及张富贵的体弱多病,却未曾想到他的病情如此严重,甚至无法自床而起。尽管如此,她敏锐地察觉到张富贵内心的善良,劝慰道:“相公,请不要如此说,您会康复的。”秋菊陪着他坐在床边,而张富贵由于疲倦和虚弱,很快就陷入了沉睡。
在另一方面,张富贵的弟弟张福堂一直对秋菊的美貌心生爱慕。如今,他与秋菊完成了结婚仪式,却在心头油然而生了一些不轨的想法。于是,他悄悄地找到了母亲李氏,提到家中为哥哥娶妻花费颇多,而如今哥哥却无法圆房,认为这笔钱白花了。既然已替哥哥拜过堂,他为何不能也替哥哥圆房呢?
李氏平日里最宠爱这个小儿子,听到他的提议,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觉得儿子说得有理有据。她对张福堂说:“你这小子挺有心思,我们家的钱不能白花。”于是,李氏找来秋菊,让她到自己房间一趟。
秋菊并未多加思索,听从婆婆的召唤前去。此时,张老汉正在豆腐坊磨豆腐,屋内只有李氏一人。李氏见到秋菊,不禁流下几滴眼泪,说道:“看看我那不争气的儿子,洞房花烛夜竟然让你独守空房,做母亲的心里真是过不去啊,总觉得对不住你。”
面对李氏的伤心,秋菊立刻劝解她不要太过忧虑,坚定地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既然选择了富贵,就愿意接受他的一切。请您放心吧!”
李氏抓住秋菊的手,感慨地说:“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作为一位过来人的婆婆,哪里不懂得年轻人的心思呢?辛苦你了。”秋菊并不了解她言下之意,只是回应着让婆婆早点休息,并试图告别,却被李氏紧紧拉住手不放。
尴尬之下,李氏说:“孩子,别走,我有点事情想和你说说。”秋菊看着她说:“婆婆有什么话,尽管说吧!”李氏则巧妙地绕弯子表达了她的心思。
秋菊是个黄花大姑娘,对婆婆的言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她疑惑地看着李氏说:“富贵已经入睡,我并不需要帮忙什么呀!”李氏见秋菊没有理解她的意思,便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
这时,秋菊才明白婆婆真正的用意。她万万没有想到婆婆居然有这么龌龊的打算。她淡然地说:“我是富贵的妻子,你这样做对得起富贵吗?”说罢,她挣脱了李氏的手,打算开门离开,然而门口却突然推开了——是张福堂。
李氏趁机溜出房间,将门从外面锁上。张福堂逼迫着秋菊靠近墙角,嚷道:“秋菊,我早就对你有意思了,可老头子竟然把你嫁给了那个无用的家伙……”
秋菊大声呼救,拼命阻止他靠近,然而张福堂却一步步逼近,距离她越来越近。眼看他就要接触到她,秋菊用力推开他,跑到门口打算开门,却发现房门已经被外面锁上。
她急得大声呼救,在豆腐坊里的张老汉闻声感到不寻常,决定回房查看情况。李氏却拉住他不让他走,张老汉挣脱了她的手,迅速朝卧室跑去,而李氏在后面紧追不舍。
张老汉打开房门,看到屋内情景,气得差点喘不过气来。他一脚狠狠地踹在张福堂身上,疼得张福堂咬紧牙关。李氏见儿子遭到打击,冲上前去推搡张老汉,骂道:“这个是你亲生儿子,那个才是废物,你花那么多钱给那个无用之辈娶妻,福堂这么大了,你却无动于衷,你还算是个父亲吗?”
原来,张富贵是张老汉前妻所生,前妻过世后,他又娶了现在的妻子李氏,而李氏又生下了张福堂。这两个兄弟是同父异母的关系。张老汉为了让张富贵成亲花费了大量金钱,这让李氏感到不平衡,于是才设计出这一计策。
面对李氏的纠缠,张老汉知道她难以对付,便不理会她,痛骂了一顿张福堂后径直出门。李氏心疼地将张福堂扶起,张福堂气愤地责怪:“都怪老头子,害我的好事都泡汤了。”
秋菊逃到卧室,蜷缩在床边,默默擦拭着眼泪。生活才刚刚开始,而那对母子显然不会善罢甘休。回想丈夫的状况,她感到无助,无法保护自己,心头不禁涌上一阵悲伤,泪水夺眶而出。
哭声惊醒了床上的张富贵。意识到新婚之夜妻子独守空房的窘境,他深感愧疚。为了安慰秋菊,他提出如若她同意,可以与她协商离婚,让她去寻找幸福。秋菊听后感动不已,反过来安慰他。
此后,秋菊始终提防着那母子,尽量避免与他们独处。面对李氏的种种刁难,她选择沉默不语。李氏心怀怨气,三天两头找茬,抱怨菜盐放多了,又指责馒头蒸得不熟……总之,她找茬无所不用其极。
秋菊明白李氏是故意找茬,但不论李氏如何指责她,她选择保持沉默。李氏气得直斥她哑巴,还声称她不把婆婆放在眼里,甚至跑去向张老汉告状。
张老汉当然知道李氏的无理取闹,他并不站在她一边,直言:“秋菊哪里不好?一天到晚辛勤劳作,你就满足吧!”
李氏一听就开始纠缠不休,激怒得张老汉差点上前揍她,张福堂见状立刻冲上去把张老汉推倒在地。
李氏在院子里哭天抢地,引来不少邻居前来围观,秋菊在屋里听着外面的喧嚣,不敢出去,因为她知道如果她出去,李氏定然会编排更为刻薄的言辞。
尽管张富贵身体不好,但他头脑清醒。每天,秋菊照顾他无微不至,虽然他们并未真正成为夫妻,但他能感受到秋菊的真挚付出。秋菊对他的照顾越多,他越觉得对不住她。
听到李氏在外面发表的种种不堪言论,他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但他对自己都无法照顾的人,又能有何办法呢?思及此,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看着丈夫备受伤心,秋菊上前安慰,张富贵说:“都是我的无能,让你受委屈了。我母亲说的话你就当没听见,别与她计较。”
提到张福堂未能得到秋菊,他仍旧心生贼念,不断设法接近她,而秋菊却始终躲着他。张福堂心怀怨愤,将所有原因都归咎于哥哥张富贵,认为只有在哥哥死后才能得到秋菊。
自秋菊入门以来,李氏母子时常找茬,处处刁难秋菊,令张富贵感到十分郁闷。病情愈发严重,张老汉见状急忙请来郎中为他诊治。然而,郎中诊后摇头,表示恐怕时日无多。
张老汉和秋菊闻讯后备感悲痛,不禁偷偷擦拭眼泪。而李氏母子却心生喜悦,李氏设想着,张富贵一旦离世,将秋菊赶出家门,这家就彻底归她儿子所有。而张福堂则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随着张富贵病情的加重,秋菊每天辛苦地熬制药物,但药效寥寥无几。张富贵紧握秋菊的手,声泪俱下地说:“娘子,感谢你这一年来的陪伴。我无福之人,即将离世,你千万不要难过,找个好人家过上幸福日子吧……”说罢,他最终离世了。
秋菊嫁给张富贵一年,虽然并未有过夫妻之实,但两人都是善良之人,彼此温暖相伴,也在心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秋菊看着丈夫走向永眠,她悲痛欲绝,抱住他放声痛哭。
原本张家打算娶个媳妇来冲喜,却没想到这竟导致了一场悲剧。李氏跪倒在张富贵的遗体前,伤心大哭,声称是秋菊克死了她的儿子。邻居们也议论纷纷,纷纷指责秋菊为“克夫命”。只有张老汉心知肚明,自己的儿子是被李氏母子气死的。
张富贵尚未下葬,李氏却迫不及待地要赶走秋菊,声称她是罪魁祸首,要她立刻离开张家。秋菊哭着表示:“我与相公虽未有过夫妻之实,但如今他已经离去,我要为他送行最后一程……”
李氏怒骂:“都是你这个不祥之人害死了他,还有脸说夫妻一场,快给我滚!”
张福堂原本以为哥哥一去世,秋菊就是他的了。然而,母亲却要赶走秋菊。他劝说李氏不要这样做,可李氏恼怒道:“她就是个克夫命的女人,你难道不要命了?赶她走,娘给你物色一个好姑娘。”张福堂依然舍不得秋菊,但李氏坚持要将秋菊赶出去。
张老汉深知秋菊的清白,然而眼下,他的心已陷入混乱,儿子的离世让他无法自拔。对于李氏的纷争,他也无暇顾及,只能眼睁睁看着秋菊被赶出家门。
秋菊被迫离开张家后,只得回到与姥姥同住的故乡。那里有几间简陋的茅草屋,勉强算得上是个避风的所在。
随着秋菊的离去,张家为已故的张富贵举办了葬礼。秋菊得知张富贵葬在后山的一处杂乱的坟岗,心生一份夫妻情深,便决定前去祭拜。为此,她卖掉了姥姥留下的金耳环,在街上购得火纸和一只烧鹅。在傍晚时分,悄悄前往那片乱坟岗,将烧鹅摆放在张富贵的坟前,点燃纸钱。
“相公,我给你送来些钱,你醒来捡一下,还有一只烧鹅,记得吃哦。你一定要在那边好好照顾自己……”秋菊轻声说道。
思及张富贵的善良,她不禁泪流满面,坐在坟前默默哭泣片刻,然后站起身回家。
回到家里,秋菊刚把门关上,就听到有人敲门。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询问是谁。外面传来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请开门,我求你给我一碗水喝。”
秋菊听到是为了水,便打开了房门。一个衣衫破烂的男子出现在门前,看起来像个乞丐,但却十分英俊。他大约二十岁左右,一条腿受了伤,还在不停地流血。秋菊顾不得多想,急忙让男子进屋。男子说:“后面有人追我,请姑娘让我躲一躲。”
秋菊心地善良,看着男子并没有恶意,便迅速让他躲进了床底下。没过多久,她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秋菊去开门,见到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这两人询问她是否见过一位受伤的年轻人。秋菊连忙摇头说没有见过。两人在屋里查看了一番,未发现可疑之处,遂离去。
那两个人离开了好一会儿,秋菊才请出躲在床底下的男子。那人出来后向秋菊道谢,便欲告辞。秋菊劝说道:“你腿受了伤,还是在这里养伤再走吧。那两个人刚刚离开,你现在出去可能不太安全。”
男子感激地看了秋菊一眼,说:“真是谢谢姑娘!”
秋菊取来一些玻璃土,撒在那位男子的伤口上。她巧妙地用布条为他缠绕腿上的伤口,接着亲手熬了一碗粥,让男子慢慢品尝。男子感激不已,然而,对于自己的事情,他守口如瓶,秋菊也就没有再多问。
原先是秋菊的卧房位于东屋,她费心整理了一下堆满杂物的西屋,将男子安置在那里。第二天一早,秋菊又为男子熬制了一碗粥,嘱咐他要好好休养,等伤好了再考虑离开。男子的腿伤实在太严重,于是就在这里暂住了下来。
秋菊上山采摘了一些治疗外伤的草药,回来后将其捣碎,仔细敷在男子的伤口上。每天都如此,她细心照料着,男子的腿伤渐渐好转。
有一天傍晚,秋菊为男子更换药物后去准备晚餐。然而,她打开门的瞬间,却看到了张福堂站在门口。张福堂毫不客气地走了进来,秋菊见状怒斥:“张福堂,你给我滚出去,这里不欢迎你!”
张福堂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冷冷地说:“秋菊,我家娶你花了那么多钱,你就这么走了,也太便宜你了……”说着他试图去拉住秋菊,但秋菊敏捷地躲开,威胁道:“张福堂,你不怕我把你克死吗?”
张福堂听到这番话,突然说出:“你以为真的是你把那个废物克死了吗?告诉你,他是中毒……”他突然停住,意识到说漏了嘴,不再深谈此事,却补充说:“就算被你克死,我也心甘情愿。”
秋菊闻言大感意外,但为避免引起张福堂的警觉,她选择不再追问,只是威胁道:“你赶紧走,要不然我可叫人了!”
张福堂知道在这陌生的地方,自己不敢再嚣张,怒气未消地说:“算你狠,你等着吧!”说完,气哼哼地离开。
第二天,秋菊去街上买米,回来的路上,看到张福堂和一个男子走来。她上前阻挡,要求他们让路,但两人却置之不理。这时,一位老者从附近经过,目睹这一幕后,对张福堂和他的伙伴发表了批评之词。
这位老者正是秋菊的邻居王老汉,一个孤独的老人,已经迈入了六十多岁的高龄。他的衣物、鞋袜都是秋菊亲手为他制作的。在刘老太尚在人世的时候,无论是做什么美味的食物,她都会让秋菊给老汉端上一份。老汉虽然嘴上不说,但早已将秋菊视为自己的孙女。
见到老汉,张福堂怒不可遏地喊道:“你是谁?我劝你不要多管闲事,快滚!”
老汉拉住秋菊,说:“秋菊,我们走吧。”张福堂一见,上前狠狠推了老汉一把,老汉摔倒在地。秋菊一边怒斥张福堂,一边去扶老汉。这时,几个过路的人围了上来,秋菊扶起老汉欲离去,却遭到张福堂的阻拦。围观的人纷纷责备张福堂,他才勉强罢手。
张福堂对秋菊的美貌早有非分之想,一直未能如愿。心中怨愧的他回到家,甚至顾不上晚饭,便气呼呼地找到了母亲李氏,责怪她不应该把秋菊赶走,若是秋菊不走,就是他的妻子了。
李氏听后嗤之以鼻:“她只是一个不祥的女人,留着她只会带来厄运。”张福堂则表示,张富贵并非秋菊所害,而是中毒身亡。李氏闻言愕然,追问原委,张福堂将他下药致富贵之事详细讲述。
李氏听了儿子的话极为震惊,她急忙说:“这事只能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决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张福堂称他在秋菊面前说漏嘴,虽然秋菊并没有深究,但李氏感到十分惊慌,说:“要是那个女子去报官,你就没命了!”
张福堂听了李氏的话,顿时心生惶恐,迫切地询问应该如何处理。李氏则在他耳边低声嘀咕了一番,张福堂无奈地说:“也只能这样了!”
与此同时,那名陌生男子一直住在秋菊家的西屋里,这事村里的人并不知情。他在这里住了十来天,腿上的伤也渐渐痊愈。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不给秋菊带来麻烦,他决定在半夜离开。
晚上,秋菊在厨房里烙了几个饼子,准备给男子带上。已是二更天,当她走出灶房时,眼前突然一亮,她吓了一跳。原本以为西屋里火光冲天,但她冲进去时,发现里面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男子站起身准备离开,看到秋菊惊慌失措地冲进来,也感到有些吃惊。秋菊几乎不敢相信,刚才明明看到西屋里火光冲天,怎么进屋后一切都恢复平静呢?
男子来到秋菊身前,诚挚地说:“感谢姑娘救了我的命,这块玉佩就送给你,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他将玉佩递给秋菊,秋菊谦虚地推辞,但男子坚持将玉佩放在旁边的桌子上,抱拳告别:“告辞了!”
看着男子离开,秋菊突然想起手里还有饼子,匆忙跑到前去,将饼子塞给了他,嘱咐他路上吃。男子感谢了秋菊,迈着大步离去。
男子离开后,秋菊回想起夜间看到的火光,觉得事情有些古怪。第二天她走到隔壁王老汉的家,将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老汉。老汉听后也是一阵吃惊,说:“你确定所见非幻?”
秋菊肯定地说是自己亲眼所见,老汉沉思片刻后说:“那个人不寻常,他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秋菊急忙取出那块玉佩给老汉看,老汉看后脸色大变。
他说:“收好这块玉佩,你将来可能会迎来富贵。”秋菊更加疑虑,但老汉没有解释原因,她也没有再追问。
深夜,秋菊躺在床上,回想起昨天张福堂的那番言论。心中涌起疑虑,是否张富贵真的是中毒而亡?秋菊思考良久,认为此事与张福堂脱不了关系。尽管她与张富贵并未成为夫妻,但她深知张富贵为人善良,她决心为他讨回公道。
第二天一大早,秋菊早早地离开床铺。天刚蒙蒙亮,她揣着一把剪刀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途。家离县城有二十多里,途中还有一段崎岖山路,因此她带上剪刀以备不时之需。
行至山路上,突然有人从背后抱住她。受到惊吓的秋菊毫不犹豫,立刻拔出怀中的剪刀朝着后方刺去。只听一声哎吆,那人痛苦地松开了手。
秋菊回头一看,竟是张福堂。他捂住腹部蹲在地上,鲜血涌出。秋菊心生恐惧,失控地朝县城方向逃去。
秋菊用剪刀刺伤了张福堂,心情异常慌乱。她来到县衙,主动交代刚才的事情。知县见一个柔弱女子主动自首,刺伤他人的行为颇感奇怪,于是询问事情的经过。
秋菊将事件的经过详细地向知县陈述,知县闻讯顿时感到案情严重,原来是一个连环案,让他有些懵了。
这位知县实际上是曾经的屠夫,他的官职是通过金钱买通得来的,对于审案并不擅长,更注重金钱。他决定说:“暂时将她关押起来,待明日再行审订。”秋菊遂被数名官差带至牢房关押,与此同时,县官派遣使者前往张家。
原来,李氏和张福堂早已密谋对秋菊不利。由于前几天家中有急事,计谋一直未能实施。今天清晨,张福堂早早来到秋菊的住处进行侦察。意外的是,发现秋菊似乎正准备离开家门远行。他悄悄地跟随着,一直到达了人烟稀少的山路上。在这里,他企图袭击秋菊,打算先加害后灭口。未曾料到,秋菊竟然奋起用剪刀刺中了他的腹部。
当张家的人找到张福堂时,他已因内脏破裂而不幸身亡。面对儿子的死,李氏痛不欲生,哀声四起。县衙派遣的官差将李氏拘押至县衙。
第二天,知县主持审理此案,却意外地对张富贵被毒死的一事保持沉默。相反,他指控秋菊谋杀,并宣判将其囚禁入死牢,等待秋后问斩。村中的王老汉得知秋菊的遭遇后,前来县衙为她申冤。他表示秋菊是一位善良的姑娘,绝不可能无故伤害他人。请求知县重新审理此案,知县却命人将他赶出了县衙。
王老汉心生一计,想到了秋菊身上的那块玉佩或许能挽救她的性命。回到村里后,他迅速走访秋菊家,寻觅那块玉佩。找到后,他径直前往知府大人处告状,知府大人一见玉佩,当即跪地受理。
知府大人不敢怠慢,立即带着王老汉来到县衙,表明要重新审理此案。知县一听心头一紧,虽有些慌乱,却不敢反抗。
首先,知府大人带领人手前往张富贵的坟地,开棺验尸,结果证实他是中毒身亡。既然张福堂已经离世,知府大人展开对李氏的审讯。李氏将所有责任推卸到已故的张福堂身上,面对拷问,知府大人采取了严厉手段,迫使李氏承认她和儿子共谋谋害秋菊的计划。
知府大人早已掌握了曾是屠夫的知县的多项罪证。面对事实,知县无法隐瞒,最终承认罪行。知府大人之所以迅速结案,原来是受了李氏的贿赂。最终,知县和李氏都被关押在大牢中,等待进一步的审判。
知府大人得知那块玉佩属于秋菊后,对她充满敬意。他亲自安排了轿子,将秋菊和王老汉送回了家。村里的人纷纷议论,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感到疑惑。
数月后,突然有宫中太监前来村里传达圣旨,宣称秋菊被封为娘娘。一辆大红花轿随即将她接走,而与她一同离开的还有隔壁的王老汉。村民们对此感到纷纷不解。
来到宫中,秋菊得知受伤的男子竟是刚登基的皇帝,而王老汉则是三朝老臣。年轻时曾被奸臣陷害,贬为庶民,如今在新皇帝即位后,经过多方打听才得以找到,被重新启用并引入宫中。
一年后,秋菊为皇帝生下了一对龙凤胎,深得皇帝宠爱,被册封为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儿子成为了新一任皇帝,秋菊也成为了皇太后,享寿八十多岁,安享晚年,最终安然离世。
亲爱的读者们,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为人处事应当保持正直的心态,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最终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而那些善良之人则会得到美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