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名师】牛振东教授:软件与信息服务发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牛振东于7月25日~26日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做了做了题为“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及其对制造业变革的影响”的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络、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向各领域渗透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人类进入工业4.0时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软件与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的革新问题。年,美国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络”;年,美国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络初步设计》,聚焦的重点领域包括:3D打印、新一代电力电子、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柔性混合电子、高级合成材料、轻型和现代金属制造等。据统计,年,美国在工厂和仓库有近万机器人,并且预计年将提升到万。年4月,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并指出“工业4.0”战略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产品一半以上运用了微电子控制,同时也是欧洲地区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年6月,日本政府内阁通过《制造业白皮书》,表示将大力调剂制造业结构,将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和3D打印技术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牛振东表示,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融会发展的指点意见》,部署深化制造业与互联融会发展,协同推动《中国制造》和“互联+”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软件与信息化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变革
牛振东认为,制造业信息化源于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变革,这类变革将是延续并不断更新的,需要长时间延续
智能工厂(虚拟工厂)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络化、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工厂(虚拟工厂)。参考德国工业4.0,其核心内容为建设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络(Cyber-PhysicalSystem)、融会智能工厂及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集成,增进企业提高生产效力、降低成本并实现柔性生产。
基于络的协同生产管理络平台系统。随着新一代的智能制造、互联、物联和泛在络的发展,制造业的信息化目标和挑战是以新一代的企业经营集成、SOA架构、数据中心等技术为支持,以满足不同用户服务需求为目的,实现企业全球化业务协作、产业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运用,需要深化“互联+”在制造业全流程中的融会,构建基于络的协同生产管理络平台系统。
制造服务信息化技术。利用云计算、数据融会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持的制造服务技术,实现制造服务生命周期管理、MRO、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协作、产品成套与工程总包,和实现从过去的卖产品到如今的卖服务。
基于络和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技术。制造物联技术以嵌入式、RFID、商务智能、虚拟仿真与建模等技术为支持,实现产品智能化、制造进程自动化、经营管理辅助决策等运用。
安全技术与标准化技术。互联技术融入智能制造,在开放环境中存在遭到攻击的风险,需要全面发展触及物理、工控、云与大数据等安全技术,提供安全屏障。
另外,标准化是特别值得
信息技术融会运用增进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
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传感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给制造业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契机,许多制造行业都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制造业信息化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MIS、ERP、CMIS、标准化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一大批信息化系统被制造业企业应用,提高了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力。另外,新兴的信息技术的融会运用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出新的空间,对人才培养等相干问题也提出新的需求。
上述软件与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服务环境和模式产生重要影响,触及诸多方面。从企业本身、用户服务、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看,牛振东认为,有以下几个部份值得
第一,络化对企业服务模式的变革影响。制造业智能化和互联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并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
第二,智能化个性化用户服务。制造业已不再是单纯生产产品那末简单,用户对成果的
第三,公共支持服务。通过工业制造信息化,不但能够针对制造业的产品结果,还能对制造、销售等全链条中的每个精细环节进行数据提取、存储和分析。
第四,建立基于开放学习理念人才培养新模式。我国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干的人才培养比较滞后,推动软件服务业的发展还必须建立基于开放学习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鉴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快,制造业对信息化未来将有特殊的人才需求,应研究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及毕生学习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好我国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干的人才培养滞后问题,从而推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四点建议
对如何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牛振东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推动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建良好发展环境。
其次,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云计算、物联、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终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推动智能设计、互联运用创新成果在制造业领域的转化;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科学研究和实验重大设施、智能制造创新设计运用中心,增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同享;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络体系,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或全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众设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推动标准建设,组织有实力的企业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行业资源共建制造业互联运用发展同盟。
再次,宣扬推行试点示范。选取一批在创新模式、实行路径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突出特点的试点地区和示范企业,例如东北,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承接国家战略的进程中有先天性的基础和优势;及时总结,构成经验和模式,加以大面积推行;加快展开物联技术运用示范,培养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典型案例;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展开智能制造运用示范,增进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和智能管理等的发展;研究制定企业两化融会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引导制造企业展开符合性认定。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跟踪全球软件与信息化技术和运用发展新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搭建全球创新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鼓励和支持与智能制造、“互联+”等技术发展密切结合的跨国公司、国际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与各国政府、行业组织等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同时要认识到融会创新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制造业的智能化、互联化已成为必定趋势,《中国制造》和《关于积极推动“互联+”行动的指点意见》已提出了相干要求。互联使得市场需求灵活多变,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创新本钱大幅下落,为企业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企业需要在准确掌控信息化与工业融会的趋势、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互联思惟,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变革,主动创新,方能在互联时期高屋建瓴,纵横捭阖。
同时,要结合人材需要,重视交叉融会,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强化评价引导,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辅助支持平台。
治疗白癜风哪里最专业郑州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