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崇“工匠”,追求“工匠精神”?王思成(果壳ID:
营造与法式)提出了“用知识and漫画普及各国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梦想计划,已入选果壳网创意孵化项目“万有青年养成计划”,接受果壳网的资金和宣传支持。本文整理自王思成的万有青年养成计划。作为一个设计师和研究设计史的人,“工匠”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因为工匠就是设计师的前身。几千年前那些把泥土烧成陶罐、把土坑挖成窑洞、把兽皮围成衣裳、把贝壳串成项链的人,就是现代设计师的祖师爷。甚至好多耳熟能详设计大师的家庭出身竟然也是工匠,比如米歇尔·托纳出身木匠,安东尼·高迪生于铜匠家庭,胡安·米罗的父亲是金匠,阿道夫·卢斯的父亲是石匠,勒·柯布西耶的父亲是钟表匠……在日语中,干脆就使用“意匠”(いしょう)一词表述“Design”(设计)的含义。
出身瑞士钟表匠世家现代主义设计泰斗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来源:笔者手绘)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日益窘迫的经济形势提出了一个国人有点陌生的词——“工匠精神”。原文是这样说的: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CraftmansSpirit),李总理的新报告带火了这个词,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附会和跟风。各种各样的广告、推送和软文里,言必称“工匠精神”。在度娘上搜索“工匠精神”词条,相关结果有多万个,光3月5日之后的搜索结果就有76页之多。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曲线,“工匠精神”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搜索量就直线飙升,并一直居高不下(见图1)。介绍德国、日本工匠精神的文章层出不穷,而且无论什么行当都能扯到“工匠精神”的概念上——制造业说“工匠精神”,互联网产业说“工匠精神”,餐饮业说“工匠精神”,文艺业、娱乐业说“工匠精神”、甚至连司法、医疗、证券、银行都在说“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词条百度搜索指数曲线图(数据来源:百度指数,笔者重新绘制)
但工匠终归是工匠,工匠本身并不是工程师、IT技术员、厨师、导演、演员、歌手、律师、医生、券商和银行家。那么大家伙儿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是甘处卑微地位安守本分耐住寂寞的精雕细琢吗?是把手上工作做得完美无瑕精益求精吗?都不是!这些都只是“工匠精神”最最肤浅的表象。抽象而片面地鼓吹“工匠精神”概念对这些行业并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为投机商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营销噱头。
作为“工匠的传人”,有责任深挖一下“工匠”这一普通而又神圣的职业,并以此为出发点向各位看官系统介绍一下真正的“工匠精神”,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推崇“工匠”、追求“工匠精神”。
工匠是精明的经营主体常常听某某长辈批评某某后生“不成材”。这个“材”其实就是古代建筑工匠用来衡量木料的单位。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重要的结构——“斗栱”中,一个标准“栱”的高度为一“材”。说一个人“不成材”,意思是这个人连做一根栱木的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做栋梁了。北宋主管皇家工匠的将作监李诫(年—年)编纂的《营造法式》里,详细记载了这种建筑构件模数系统。最小的单位为“分”,15分为1材,21分为1足材。一个标准栱的高度为15分(即1材),宽度为10分。高宽比为3:2。栱之上有栔,高6分,宽4分。高宽比也是3:2。栱和栔加起来的高度为21分(即1足材)。对材料和零部件尺寸的分类、分级与标准化,使得工匠们在动工之前就能列出一份完备而准确的用料表。
《营造法式》中标准栱的模数(来源:《万物》,雷德侯,三联书店。笔者增加标注)不仅如此,工匠们还对工作量进行了标准化:从日出到日落为1功(1个工作日),意思是一个标准工匠需要花费一个工作日完成的工作。制作一个六等材的标准栌斗需要0.5功。栌斗等级每升高一等,则工作量增加0.1功。每降低一等,则工作量减少0.1功。制作一根长一丈五、直径一尺一的大柱需要1功。在计算工作报酬的时候,三个临时雇工或军队役工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个职业工匠(工筹不同源自于工匠与普通工人的本质区别,这个后面会讲到)。
通过标准化的用料与用时体系,工匠可以在合理而又精确地控制成本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工作。始建于年的辽代应县木塔,高67米,是中国现存最老的木塔,也是古代世界最高的梁柱建筑。但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座在风沙雨雪地震战火各种天灾人祸洗礼下屹立一千年的皇家佛塔,在修建策略上竟然极尽节俭之能事。塔身没有使用任何珍稀木材(主要是松木),甚至整根大木料都极少使用。工匠们尽可能采用更多更小的木构件代替大型木构件,越细小的零件数量越多,整座塔仅仅使用了十根整木做成的梁栿,却成就了超越时间的建筑奇迹。
应县木塔(来源:历保网白癜风医治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