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8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垃圾垃圾》,通过成都奥北环保创始人汪剑超带领团队致力垃圾分类的创业故事,讲述了大众环保意识觉醒后,成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在成都环保界,汪剑超可是个名人。从成都商报到人民日报,从凤凰卫视到中央电视台,全国很多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汪剑超“收破烂”的故事,年,年仅32岁的他就受邀参加了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介了的“垃圾分类箱”。但你知道么,在年以前,他还是微软的工程师,那么,他是怎样走上致力垃圾分类之路的呢?
离开微软他要“捡破烂”
汪剑超是个80后,从小在西安生活长大,年从中科院软件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微软,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但年,让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的是,他离开了微软,放弃了高大上的软件工程师,来到成都,加入绿色地球公司,一下子变成了跟垃圾打交道的垃圾分类创业者。谈起往事,他笑着回忆,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要好好学习,否则只能捡破烂”,如今真的是“捡破烂”了,且一做就是6年。
从一名软件工程师为什么会突然转行去做垃圾分类?汪剑超说,10多年前,他住在北京的时候,每天上班都会路过一个垃圾遍地的地方,一旦有风,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垃圾堆里塑料袋和废纸就会被吹起来,漫天飞舞,后来他通过一些摄影师的镜头了解到北京有很多这样的垃圾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第一次去美国出差,在一家企业餐厅就餐,他看见员工们自觉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喝过的牛奶盒和易拉罐等投入到可回收垃圾桶,而餐厨垃圾投入到不可回收的垃圾桶。经过询问,汪剑超这才明白,如此投放更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这对汪剑超的触动很大。回国后,汪剑超算了一笔“账”,如果成都每天产生垃圾有吨,垃圾处理方式为直接填埋或焚烧,这样会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将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担,也能节约资源创造商业利益。
就这样,汪剑超燃起了和朋友“绿色创业”的火苗,年,他获邀加入了绿色地球公司。如今,绿色地球已在为成都全城数百个小区,数十万用户服务。年11月,年仅32岁的他就受邀参加了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介了“垃圾分类箱”。
创业再出发推共建共享式回收系统
年春天,在进入绿色地球公司5年多后,汪剑超选择了离开绿色地球,成立了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单飞”,仍然做垃圾分类。
“绿色地球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是很开心的,但我希望这件事不仅仅只是在成都发生,因为垃圾分类处理是全中国普遍的问题。仔细思考后,我觉得是时候突破以前的模式,摆脱自我的限制,重新开始了”,在谈到为何离开绿色地球时,汪剑超表示“希望公司的发展要突破一些限制”。
他说,与绿色地球相比,奥北环保最大的差异是灵活,“就是垃圾分类回收点不用非得进入小区,可以在小区内,也可以在小区周边的学校、超市、商场以及房产中介等很多场所,参与的市民可以提供点位”。
汪剑超把这个模式称为“共建共享式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用户,在新的模式下,用户可通过 他介绍,目前奥北环保主要在做服务流程,构建体系,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所以自6月初试运行以来,用户范围还比较小,领取袋子的用户目前有几百位,全市的回收点也只有20多个点位,“我们相信这个模式,构建好这个模式就会取得良好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汪剑超算了一笔账,从收到1吨垃圾的前期投入,成本付出,到出售营收,“用户规模达到3万户就不再亏钱了,超过这一规模就可以盈利”。他说,成都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垃圾分类市场空间很大,对于公司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
不能说哪个选择更高尚,只能说汪剑超自己的快乐不在豪车豪宅,而来自于“想做点实实在在的能给世界带来改变的事”这么一个简单想法,也可以说是理想。有理想的人总是让人欣赏,但我更欣赏他将这份理想赋予的现实感,他会为此做各种准备,包括职业准备,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才有可能忍受创业的孤独,才有可能将一句口号丰满成一份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目前看来,一切基本上在汪剑超的期望中进行,快乐很小,但很实在,家人为他的理想做出了牺牲,差不多三年前妻子大着肚子随他从北京来到成都,女儿生在这里。家人跟着他折腾,这是唯一让他觉得内疚的地方。汪剑超说,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以后女儿长大了问我,我们的环境这么糟糕,爸爸你做过什么没有?我怎么回答?所以,为了女儿,为了下一代,现在做的一切是必须的,而且还远远不够。
汪剑超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要抱怨,每个人做应该做的事。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哪怕这个行,是很微小的行动。
来源: 成都商报记者韩利
顶置环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