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每秒钟能够采集21.6G字节数据的显微仪器,足够让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们为此兴奋。但是,对于打造了这样强大实验工具的一支清华团队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尤其是在数据存储上。
年,清华大学范静涛博士所在的团队正式获得了自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经费支持,开始了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计算摄像仪器的研制。到目前为止,团队先后研制了两代名字叫做RUSH的显微仪器,并在一代仪器RUSH1上开展了诸多创新性生命科学实验,比如国际上首次实现的清醒小鼠全脑皮层亚细胞分辨能力的动态活体观测。
(来源:DeepTech)
年12月,团队完成了第二代仪器RUSH2的研制,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每秒钟采集21.6G字节——这个指标意味着,如何存储这台仪器拍摄出来的数据,恐怕不是任何一个市场上随随便便买到的所谓的商用存储系统就能解决。
与互联网云存储不太一样,这台仪器甚至会配合生命科学实验开展长达72小时的持续采集存储,每一帧都不能扔掉。仪器每秒钟会产生个大小为24兆的海量文件,对于整个系统的压力会非常大。宝贵的实验数据还需要冗余机制保证安全性、快速和分权限删除等。
(来源:DeepTech)
对于中国的存储市场来说,科研数据存储难读集中体现在数据的精细化,而这样新涌现出来的迫切需求,还仅仅是目前数据爆炸带来的存储技术挑战的冰山一角。
一直以来,存储扮演着云计算背后大功臣的角色,现在又有了微妙的变化: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期待能够通过数据来进行预测性分析、制定业务决策、解释现象、模拟复杂系统甚至与现实物理世界进行互动。
这种演变的结果是,数据存储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与服务器和应用。
谋求数字化转型,中国IT基础设施“跨越式演进”
在3月26日的浪潮新一代G5存储平台发布会上,IDC中国助理副总裁周震刚用几个事实点出存储市场的新机会。
(来源:DeepTech)
年,全球和中国IT市场都在不断增长中,而中国平均的增速远远超过全球。可以说,在ICT市场,中国的增速是领先全球的。与此同时,中国创造出来的数据也是远远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导致其数据爆炸过程和全球相比更为明显。
在数据爆炸中谋求数字化转型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对应的,中国数字化转型的IT支出也随之猛增。尽管通常认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起步晚于其它国家,但IDC注意到,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直接跨越了某些常规阶段,不少互联网化、数字化的技术反而首先在中国得到应用。
跨越式演进,是中国IT市场增长的一个独特之处。
(来源:DeepTech)
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更多的产品开始部署到云上。因为,传统的平台往往难以支持广泛的数字化环境,支撑大量数字化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数字化应用部署到了云平台上。
大量数字化应用上云,云的技术演进就又有了新的使命——无论是物联网技术,还是现在愈发火爆的边缘计算、5G,都在追求各个数字化的应用场景,追求各个数字化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在各个场景之间流通起来。这些数字化环境之间的互联成为云平台遭遇的一大考验,也给IT基础架构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挑战:存储设备要支持这么大的数据量,除了存储的性能要有大幅度提升以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来源:DeepTech)
IDC认为,接下来存储技术有以下三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