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数字教育》年第5期(总第11期)基础教育信息化栏目,页码:46-50。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将智能机器人作为课程内容,引入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笔者通过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实践经验,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机器人课堂教育的实施过程,总结机器人课程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机器人课程教学的建议与启示,以期为今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机器人课程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思维;项目设计;EV3智能机器人
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中提到,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创新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提出将“简易机器人制作”作为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之一[1],说明智能机器人开始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模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现它的教育价值。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加之机器人课程这一模块尚处于尝试摸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机器人课程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系统化平台的建设亟待完善。
二、机器人课程教学发展概述
(一)机器人竞赛开展阶段
年广州市南沙科技馆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当时称为“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竞赛旨在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智能机器人项目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及机器人项目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机器人教学首先进入中学校园,学校以兴趣活动小组为基础,培养参加竞赛的选手,随着机器人竞赛的影响不断扩大,教育界逐渐发现机器人教学蕴含的教育价值,便在全国各地学校开始尝试以机器人竞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和国家也开始组建机器人项目创新队伍,培养机器人竞赛人才团队[2]。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阶段
经过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智能机器人开始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之一来体现其教育价值。《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到,三至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学生学会设计和制作简易机器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会设计和制作机器人的基础上,能够体验机器人制作的过程并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3]。虽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将简易机器人设计纳入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完善,机器人课程品种繁多等多种原因,机器人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与发展也需要不断完善。
(三)基于开源技术的创新阶段
机器人课程教学本身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计算思维和结构搭建的工程思维,创作出具有实际项目意义的功能型智能机器人。随着开源技术的成熟,单片机与传感模块性能也不断提高,作为创客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新发展又是教育界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