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hldxc.com/
11月15日,年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的地高校领导、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院系领导、MOOC名师、课程负责人、一线教师以及MOOC平台、行业企业的负责人等余名嘉宾和代表相聚北京,在总结一年来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后疫情时期计算机类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的广泛深入的模式和方法,以促进高校计算机类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天羽在会上以“会编程到懂软件:‘软件工程基础训练’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践”为题从强化专业认知找准教育教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混合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教学实践三个角度作了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天羽
现场精彩演讲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会编程到懂软件:软件工程基础训练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践”。建设一流的课程,首先要找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混合课程建设,进而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首先,我针对“软件工程基础训练”课程如何找准教学问题进行简单介绍。“软件工程基础训练”是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学生,这是我校软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支撑课程。课程以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培养软件工程学生的基本理念和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已经学习了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我校开设的是C语言程序设计。同学们普遍表现出,对本专业习兴趣浓厚,对软件工程的专业认知度较高。但是,学生们常常会有困惑,包括我自己在上学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学了编程,我能做什么?”这样的困惑。
软件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解决自主产权数字芯困境,培养行业背景的软件工程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帮助树立学生的专业认知的使命感,所以我们这门课还承载了一个重要的使命—树立软件报国的远大抱负。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软件报国的远大抱负,帮助学生建立开源社会利他的概念,因此,我们建议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软件产业需求,将懂软件的认知提前。
在建设课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从基础课向专业基础课转变,我们也提出了“1+N选1”的课程内容模式,引入多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构建“强基础、重个性”的教学模式,同时新技术专题领域,来帮助学生构建从编程到懂软件的目的。
找准问题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以往课程教学中因为内容易,学时少,学生多,带来三个突出问题。先进的解数学题的内容与我们生产生活中实际相关的领域比较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困难。另外,编程要求高,软件方法广,学时供给不足。大班学生多,在一个课堂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缺失个性化的教学。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
年,我们加强了软件工程基础训练课程的总体目标,强化了从会编程到懂软件的过渡。课程里我们充分利用线上的资源,课程团队构建了以Python为工具的新工科路径的系列课程,总选课人数超过四百万,从年起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除了利用线上的课程资源之外,我们还出版了三本在线题库,构建了两千多个精品习题,通过Python在线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本门课程的线下实体课堂,重点讲授方法,包括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开发方法;解析案例,如身边先进的计算案例和实际工程的案例;引入新技术专题,包括数据的、智能的、网络的和图形可视化的,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完成综合项目选题,帮助同学们来初识软件工程。
整个混合课程建设的思路,是以会编程到懂软件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软件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针对当前面临的内容易、学时少、学生多所带来的学习兴趣激发困难、学时供给不足和个性化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强化编程、实践领域和理解软件。
课程内容的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
针对“兴趣激发困难”的问题,课程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多领域软件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引导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