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为什么戒不掉影视解说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https://news.sina.cn/gn/2017-04-26/detail-ifyetxec6600750.d.html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互联网指北

在短视频时代的众多“财富密码”里,“影视解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网友们很爱它,认为“影视解说”是优秀的“导读”,能尽可能地降低“踩雷成本”,毕竟烂片就应该“跳着看”。有人则看重“二创”的一面,认为“影视解说”赋予了原作新的生命力,无论是作为原作的延展还是独立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去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01)》,规定“不得违规播放国家尚未批准播映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的片段,尚未批准引进的各类境外视听节目及片段,或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视听节目及片段”以及“短视频不得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的时候,网友们还选择了集体“顶牛”:

在微博热搜#短视频不得未经授权剪辑影视剧#里,除了行业媒体会惊呼“史上最严短视频规定”“影视解说完蛋了”,高赞热评清一色的是“难道不是很多人看了解说视频,才去看电视剧的吗”“今天刚在B站看了好多影视剧的小片段,然后我才有兴趣想去看这部剧”。

(“大宇治水”组合最响的包袱之一,就是沉迷影视解说)

然而网友们也很难否认的是,“影视解说”确实是一个有着很浓“灰色产业”色彩的领域,自从“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大火,无论是“版权保护”还是所谓的“舆论影响”,都是从来没有算清的糊涂账。产业端周期性地抱怨影视解说“贩卖盗版资源”“侵犯创作者权益”,几乎成了内容创业圈里的保留节目。

(这些是年的新闻)

最新的一次大规模维权发生在去年4月,国内53家影视公司、5家视频平台及15家影视行业协会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广大短视频平台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对相关影视作品实施剪辑、切条、搬运、传播等侵权行为。

也确实容易有不良导向。

影视解说动辄拿下百万级的播放量,完美符合目前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8.73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已成为互联网的底层应用的现状,是最符合碎片化阅读习惯、受众注意力分散的存在。

可影视作品不仅仅指的是“故事梗概”,演技、服化道、构图、色彩等等都能对观影体验产生深刻影响,很多佳作的口碑正是建立在这些“故事梗概”之外的细节之上——这显然不是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影视解说”有能力去完成的,也不是讲究完播率的算法分发机制所鼓励的。

总之当我们谈到“影视解说”这个词,其实很难找到合适的讨论语境,它的定义总是在玩具、生意、工具三者之间反复横跳,然后用“模棱两可”的姿态继续创造着难以被低估的影响力。

上古传说:《第10放映室》

要了解一个产业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去理清“它是怎么来的”,把这个“无数次被选择的过程”还原出来,很多现在看起来很模糊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

而如果要从“前世今生”的角度去聊“影视解说”这个话题,那么很多人一定会把“启蒙者”的角色交给《第10放映室》。毕竟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这档在年播出的“影视解说栏目”就已经拥有了当下“影视解说”的完整形态,全程采用的都是“旁白叙述故事梗概+节选电影片段+创作者个人观点点评”的模式。

仅有的区别就是《第10放映室》(以下简称10放)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媒体余晖”,单期节目时间不仅长并且还有特定的主题,对观众的注意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现在流行的“XX说电影”“X分钟看电影”则针对“碎片化阅读”进行了改良,丰富了片段内容的可看性,弱化了上下文之间联系的必要性。

比如首期节目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介绍了《简·爱》和《我的父亲母亲》,前者是“一个自尊女子对爱的定义”,后者则是“一部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爱情故事”,两部分影评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对比关系。

(90分钟的定位,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也有很多数据支持《10放》和当下“影视解说”的传承关系。比如“央视索福瑞”据称曾经对《10放》的收视群体进行过分析,发现观众年龄普遍在17岁-4岁之间,按照《10放》年停播的时间节点计算恰好对应着当下两大互联网核心用户群“85后”和“95后”,而这群被公认的深受互联网文化影响、有一定知识涵养并掌握足够创作技能的青年观众,他们迫切地需要更加专业与深层次的电影文化解读,也最有可能将所学的转化为生产力。

知乎问题“为什么男性观众是《第10放映室》的主要收视群体?”下,网友

图灵Don提供的一份来源不可考、发布于年的调查数据,也给予了相似的结论,认为《10放》观众群体主要由0-9岁的人群组成,职业上以学生、IT行业为主。

但是平心而论,《10放》不可能有短视频时代的传承者,因为《10放》最为人铭记的精神内核从来不是“带大家快速精简地看电影”。

《10放》赢得更多讨论度,出圈成为人们口中的宝藏节目,其实是年之后的事,靠的也不是每周播出的常规节目,而是拉通盘点当年新上映电影的年度策划《恭贺》系列。

这一系列不再严格按照此前“兼顾娱乐性与学术性,注意力和落脚点放在电影文化本身”的设定,栏目组大胆地借鉴了商业电影的叙事结构——即完整而清晰的叙事结构与精心设计的戏剧冲突,使节目在确保完整展示“电影原作基本框架”的同时,把“影评”延展成为了一种“和普通观众对话”的场景。

比如评价电影《疯狂的石头》,《10放》主动打破了“影视赏析”的话术门槛,选择套用黄健翔在年解说德国世界杯时“名言”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把这部现象级喜剧的高明之处直白又透彻地翻译给了每个普通人:

如果用一句年度流行语来概括,那就是“在这一刻,宁浩不是一个人在拍片,他不是一个人!在他身后,至少还有几千张DVD!”

而作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单日票房过亿的影片《变形金刚3》,在年终盘点时得到的评论则是“一部一直在卖弄螺丝打螺母场面的电影”“在视觉奇观层面的唯一贡献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色情片类型,机器人色情片。”

有网友表示,在信息获得方式仍然被传统媒体把持的年代,《10放》为不少影迷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稀缺”养分,让很多生活在“文化边缘”的人意识到了精神食粮的重要性,每年年底对于烂片的吐槽也无意间成为了节目给大家塑造的集体记忆。在豆瓣词条的条短评中,观众们几乎清一色地表达着对它的喜爱与怀念,并且旗帜鲜明地点出了关键词,“吐槽”“尖锐”“犀利”。

“敢于说真话”的核心编导团队在今天看显得十分奢侈,三位核心成员无一例外都是专业影评人:张小北主要负责好莱坞和内地电影,北电毕业的崔毅负责欧洲文艺片和香港电影,英国留学归来的贾樨则负责英国电影和日韩等小众类型影片。在央视这块代表着严肃、正统的巨大招牌下,被网友戏称为”旁白哥“的龙斌以标准的播音腔说出毒辣的话,一种强烈的反差为它吸引了大批观众。

这些要素带入今天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影视解说”显然是有难度的,至少不符合完播率60%或者6秒钟不划走这些MCN研发的短视频算法运营口诀。包括后来年复播,最终的结局也是收视率很现实地让它二次停播。

说白了,《10放》骨子里仍然是传统媒体精英的试水、专业从业者的“炫技”,前身是更传统的科教节目《银幕采风》《视觉》,下一代是相同班底的《龙斌大话电影》。真正让“影视解说”大火的,是随着流媒体网站发展起来,一大批没有沿着传统媒体培养路径成长起来的“草根创作者”的登台。

“一个馒头引发的风口”

年月,正在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知名导演陈凯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他准备起诉一个叫做胡戈的网友。起因是一个多月前,胡戈将他的作品《无极》,通过穿插某电视台法制新闻节目镜头、上海马戏城表演素材等方式,最终剪辑成一个杀人案件侦破过程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然后在土豆、六间房等视频网站上广泛传播,据传“网络下载量远远高于原作电影《无极》本身”。

陈凯歌导演认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次严重的“版权侵犯”,认为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要就这一问题解决到底。

(当然最后陈凯歌导演还是撤诉了)

但懂的人都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所以能火、之所以让陈凯歌导演大动肝火,并不是因为他用了《无极》这部大热电影的片段,蹭了《无极》的热点,而是他解构了《无极》的剧情,把这部看起来富有“东方魔幻主义”色彩的商业大片浓缩成了一个“剧情简单、情节荒诞”的闹剧,这恰好戳中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影迷的直观感受:

这部电影很豪华、很恢弘,很容易想起《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大场面,但除此之外的电影元素什么都不懂,更像是一部投资巨大的“烂片”。

当时网易娱乐频道还专门为“馒头血案”争议做了一次调查,通过投票的形式看看网友对陈、胡二人的评价,结果是支持陈凯歌的有票,占4%,支持胡戈的有票,占84.0%。

(很多“圈里人”也觉得不合适)

“馒头血案”应该是真的刺激到了陈凯歌,两年后他以一部《梅兰芳》重整雄风,拿到了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而对于还在萌芽的互联网内容产业来说,相比于《第10放映室》运用专业知识对海量影片进行细分以及解析,胡戈对影视素材革新式的剪辑与创作手法无疑给新的创作思路出现绘就了底色。

于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类将影视作品进行剪辑,用解说与配乐进行重新包装的形式,给那些徘徊在互联网中的那些满怀壮志却未酬的内容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流量密码”——以娱乐、好玩为主,“专业影评”不再成为必要环节的影视解说类脱口秀。

年之后,互联网内容产业搭乘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进入快速上升期,以快手、秒拍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迅猛姿态进入市场,“谷阿莫”与“毒舌电影”们开始登场。

年,谷阿莫以“两分半钟看完《五十度灰》”为题制作的视频在微博上被营销号转发,瞬间获得了数万次观看。

作为“X分钟带你看完X电影”系列发明者之一,谷阿莫完成了对当下“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内容结构的全部定义:自带话题度的台湾腔,把数小时的类型片高度概括成十分钟左右的的短片,影片中出现的人则一概用“男主角”“女主角”“大魔王”等固定外号代替,对电影情节和人物设定的bug进行吐槽。

这种“流水账”式解说风格和一句话概括能力,在快节奏的传播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如《摆渡人》被概括为“一个当心灵导师的故事”,《爵迹》被概括为“一个人物多到懒得介绍的故事”,《绣春刀》则被概括为“一个你愿意花多少东西来换爱情的故事”。

得到发展的互联网内容产业,也让谷阿莫有了商业化的机会。据有关媒体报道,巅峰时期的谷阿莫曾以年收入万元登顶台湾YouTube收入冠军,微博上的刊例合作价也达到了6位数。

谷阿莫是放大槽点、引发共鸣,“毒舌电影”的内容创作公式是以三个视频讲解一部电影的主要情节,褪去了脱口秀的一面。创始人何君在00年进行过完整描述:“在开篇30秒内设置悬念,为观众创造兴奋点,中间不要线索过多,要不停反转,结尾上点价值。”

(这种典型的电影解说风格,就是他们发扬光大的)

比如在解说美国电影《美国狙击手》时,观众会听到这样的介绍——”他是克里斯·凯尔,是美国军事史上最致命的神枪手·······这是他的电影“,而在结尾时,出现的解说词则是——“这是一个连编剧也没有想到的人间讽刺······这场战争,没有正义没有英雄,没有功成身退没有美满结局,它只剩下·······业障。”

互联网内容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在毒舌电影的经历上体现得也更加充分。

这个在全网拥有近亿粉丝的影视头部账号,最早的阵地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nanledxianshiping.com/jwrjgcs/22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