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马少楠
专业:软件工程
专业排名:1/(成绩和综合都是1/)
主要奖项(保研前):国奖一次,ACM/ICPCChinaFinal银奖,ACM/ICPC区域赛银奖两次,CCPC全国邀请赛金牌(第四),CCPC国赛银牌一次,蓝桥杯A组C/C++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蓝桥杯A组java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以及很多乱七八糟的奖。(大概国家级奖项12项左右,算上校内奖学金的证书大概30+张,基本都是acm或者编程竞赛相关的,以及校内奖学金,一些太扯淡的奖就不要拿出去了)
拿到的offer: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madsys直博(最终去向),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国重vipl组直博
左二就是我咯
一、保研之路起源保研计算机,最早可以追溯到高考填志愿吧。年的时候,热门的是金融和医学,就连土建,机械,材料等专业也都比计算机吃香,当时我差点就填了省内的医科大学了(高考分数比较垃圾)。运气比较好,截至前一天看到一个帖子,上面写了关于大连理工软院的一些事情,其中提到了大工软院机会较多,保研较好的一些事情(相比同等学校),就最后改了志愿。
刚进大一的时候,由于高中参加过数理化竞赛,在各个组织招新宣传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ACM,虽然啥都不懂,但是进群之后认识了一个名为syd(教主)的dalao,他是级的学长,当时保研到了就是我现在去的这个组,当时仰慕之情油然而生orz。当然这位学长当时也非常喜欢教(chui)育(bi)新(che)人(dan),于是我就和他混的很熟,也基本就是这时候,我开始知道我大学要干嘛了。嗯,我不能等到毕业了才想自己要干嘛,应该要提前定好目标,我要读研究生,做计算机科学,向学长学习,努力去清华(年轻人的蜜汁自信)。
二、本科学习经历前几年干的事情就不多说了,主要就是大一大二参加了acm竞赛,虽然做的也不太认真,还好最后努力拼了一下,成为了人生银家(16年一次ccpc+三次icpc全银,基本都在银牌前一半),没拿金牌比较遗憾,不过也无所谓啦,感觉不是那么要紧(现在来看,当时是很急的)。
大一上的时候一开始其实刚进大学是懵逼的,根本不知道要干嘛,第一门和第二门考试,军理和健康教育险些还挂科了,挂科了就不能保研了(运气运气),所以各位萌新如果想保研的,一定要开头就认真弄好每门课,别一个失误挂科了,就没有后悔药吃了。加入了ACM之后,开头也没有做的特别认真,也就是每周把学长布置的作业刷了,偶尔看看书,上课还是去上的,游戏也还是要打的,大概大一上加寒假刷了大约道acm题,打好了编程基础。不过由于当时对分数没有过于重视,外加军理,健康教育,英语,思修分数都很低,成绩只有13/.
大一下就是重要的课很多,学分很多,而且数学应该是我的长处,我就特别想刷高分,结果反而有些心态失常,为了刷分数,acm做的也少了,省赛市赛东北赛都没有打出特别优异的成绩,每天有空就刷模电,结果反而最后心态失衡没考好,成绩也有点崩盘,靠着工数满分强行狗住了7/.但是由于小学期的时候,课程突然从选修变成了必修,算排名,而我在acm方面有点醒悟了,打算全力搞acm了,就没有去上小学期的课,一波崩盘又回到了13/.ACM当时大概只刷了三四百道,而且很多都是水题,算法能力没有好好提升。
大一暑假的时候心情很糟糕,因为当时acm和成绩之间我选择了成绩,结果成绩也没搞好,由于小学期的崩盘,和前两名的均分相差了有两三分,而我们保研课程学分一共就-学分,大一就有50-55学分,所以翻盘很困难。然后我选择了好好搞acm,打算靠实力去保研,然后一暑假特别认真,早早的回了学校,每天从早到晚刷acm题,学了很多很多算法,感觉能力得到了质变,大概暑假里刷了两三百题。
大二上我就依然坚持主搞acm,上课去了也是在那自己思考自己的题目,但是要保证作业完成和点名的时候在,防止平时分被扣。很快就到了我们学院专业分流的时候了,软工可以分流出软工,网工,数媒三个方向,因为我要好好搞acm,而软工在大二课比较少,所以我选择了软工,打算全力拼acm了。果然运气是会眷顾努力的人的,分流的时候我前面12个人,只有1个选择了软工,8个选择了数媒,3个选择了网工,当时我真的是非常开心,瞬间变成了2/。然后就更加坚定了好好打acm的想法,考前每门课留一周,全力突击,然后大二上均分拿了92.7分,专业第一名。
大二下因为临近acm比赛,我一度每天刷题14小时,刷到喷鼻血,但是大二下课程都是计算机方向的核心专业课,其实我自己压力是挺大的,不过由于正确的突击姿势,大二下直接刷了个逆天的95.9分,直接总排名到了第一,拉开了第二名好多分。大二暑假我也基本没有回家,留在了学校里刷acm,大概大二一年刷了有一千题以上,状态非常好。
大三上主要就是参加了一波比赛,虽然我勤奋的刷了一年题,但是由于队伍整体实力比较一般,所以我也只拿了银银银银,多次和金牌擦肩而过,非常可惜,不过我感觉自己的提高远比奖牌更重要。专业课的话由于领先程度比较大,大概刷了90多分也就没有拼命刷,后来参与了一些实验室,但是也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没好好弄。
大三寒假开始入坑机器学习,寒假前看完了Coursera上的AndrewNg的机器学习,然后寒假两周做完了《机器学习实战》以及做完了斯坦福的CSn课程。这里要强调,刷网络课,不能只听视频,一定要写作业写作业写作业!宁可不看视频,也要写作业!因为这些名课的优势之处,就是有着非常完善的作业,而不是老师的讲课水平。
大三下比较颓废,主要是在联系老师,偶尔看看论文,然后打打阴阳师和王者农药。联系老师的之后再说。
三、联系导师保研那段时间,首先要考虑好自己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按照大部分人说的是,硕士比较难录,博士比较简单(并不),然后硕士毕业比较简单,博士的话毕业需要论文,名义上是做科研(但是我觉得国内科研还是比较简单的,博士毕业后完全可以去工作,也可以去高校,出路非常好,所以我选择直接直博)。
实际情况是,老师都比较喜欢录博士,因为博士可以多干几年活,而且因为要毕业,所以会卖力干活,硕士毕业要求低,很多人可能会水,所以老师不愿意收,而不是硕士比博士难。而且入学之后,博士的待遇比硕士好多了,就比如在清华,硕士住的是比本科生还烂的寝室,而博士就是有豪华双人间,甚至豪华单人间。工资方面,硕士只有学校发的块,而博士有2块比如我们组的硕士除非干了很牛逼的工程,不然工资就一直很低,加上老师给的,也就两三千,但是博士一年级就有接近4k的工资,刚入学就给买mac,据说到高年级有近w的工资。而且此处说的硕士是学硕,专硕的话工资可能更少,甚至有少数京区学校不给专硕提供住宿,学费还比学硕博士贵很多。
在今年的3月份开始,我听说需要提前老师,我就开始研究清华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