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
1.预制拼装及标准化、模块化
综合管廊预制拼装技术是国际综合管廊发展趋势之一,大幅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施工工期。
综合管廊标准化、模块化是推广预制拼装技术的重要前提之一,预制拼装施工成本的幅度取决于建设管廊的规模长度,而标准化可以使得预制拼装模板等设备的使用范围不局限于单一工程,从而降低摊销成本,有效促进预制拼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编制基于综合管廊标准化的通用图,大幅降低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节约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图纸质量。
2.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相结合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地下空间,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发生综合管廊与已建或规划地下空间、轨道交通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难度、成本和风险通常很大。应从前期规划入手,将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统筹考虑,不但避免后期出现的各种矛盾,还降低综合管廊的投资成本。如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重合段可利用地下空间的某个夹层、结构局部共板等。
3.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结合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对于具备条件的排水管道建议纳入综合管廊,新版《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增加排水管道入廊技术规定。将综合管廊的设计与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结合,既满足综合管廊的总体功能,又能提高排水防涝标准,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例如将雨水调蓄功能与综合管廊功能相结合,是工程设计中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雨水调蓄舱防淤积问题除设计坡度控制外,考虑设置复合断面和增加冲洗设施等措施。
4.“BIM+GIS”技术在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应用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工程项目信息化进行模型化,提供数字化、可视化的工程方法,贯穿工程建设从方案到设计、建造、运营、维修、拆除的全寿命周期,服务于工程项目的所有各方;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综合管廊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信息,包括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和现状管线等。“BIM+GIS”正好互补两者之间信息的缺失。采用“BIM+GIS”三维数字化技术,将现状地下管线、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三维数字化建模,形成动态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将综合管廊、管线及道路等建设信息输入,以指导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的运营管理,有效提高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目标
智慧管廊可视化数据APP移动终端(1)建立了可视化地图,以其为基础,达到信息化监测、智慧化监控,可视化数据信息的集采。
(2)基于APP移动终端进行智能远程双模式运营管理,巡检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和处置通风、排水、防火门、照明等系统,以物联网技术、BIM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的监控技术,监测技术,关闭技术、隔断技术等保证运营管理的有效性。
人文管廊大数据采集人文管廊
(1)运用管廊搜集的大数据来推动管理水平,通过感应装置采集管道上的流量、压力、温度、PH值和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到城市人口分布、产业发展规律等基础数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2)采用人文化生态化的建设理念,打造文化长廊、科普长廊,营造城市良好且具有特色的建设形象。
绿色管廊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工法技术,更具质量保证,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节能环保等较为显著的优势。
综合管廊内设雨水舱,通过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利用及排放,促进城市健康水循环。雨水舱可收集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