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小编风尘仆仆赶往南京,参加了中国南京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高峰论坛。
论坛大咖云集,带来了一场有关智能制造、工业4.0相关的盛宴。
会后,小编有幸利用简短休息时间,扼要采访了论坛上的大牛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和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黄铠,就大家都关心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以及数字化工厂的行业标准等问题,询问了两位大佬的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
采访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于中国南京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高峰论坛发言
国匠TV采访吴院长现场
吴澄是中国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泰斗级的人物。现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方法”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院士个人背景可以说也是自动化,信息化融合的典范,同时参与了很多重大智能系统的编写和建设,比如高铁控制系统。因此小编非常好奇的问了吴院士几个关于数字化工厂行业标准的问题:
1?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技术,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但在实践过程中目前国内缺乏一些落地的解决方案,为解决企业痛点问题,工业4.0协会也在进行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的匠心奖评选筹备,请问吴院士,您认为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的评选有哪些评选标准?”
1!吴:“数字化工厂可以做,但不是一个单独的重要议题。智能工厂,就是底层设备通过软件联合起来,进行互联互通和信息管理,数字化工厂没有特殊的难点。做不做,主要看是否给企业提高效益。只要企业想做,不是很难。但是行业不同,千差万别,比较难定标准。”
2?问:“MES,工业物联网都是工业大数据的来源,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您看来目前这些技术在国内应用情况如何,是否有应用较好的企业和案例?”
2!吴:“目前市场上没有哪个企业做的很好,因为这个必须跟企业的应用相关联,所以千差万别,所以没有一个企业说是MES权威产品的供应商。MES是有用的,数据化工厂需要MES,MES可以获取生产加工数据。至于工业互联网,是需要的并且可以给企业带来成效的。机器跟机器连接需要通讯协议,协议是有标准的,需要统一软硬件标准。标准是一定要强调了,但不是说你重视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最后还是要看市场。当然要通用,必须要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不然联网连不上去,信息采集不上去的。通讯接口,互联互通,是必要条件。标准一层层来,已经有世界标准,我们尽量按国际标准来,没有的就按国家标准。”
3?问:“当前无论是制造业企业或是服务商,层次水平不一,目前江苏省,浙江省等一些地方有建立各自地域品牌的企业标准出台,有些也涉及智能制造领域,国家层面对或智能制造标准方面有什么计划吗?”
3!吴:“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地域范围内的一些尝试是好的尝试,希望国家层面也会有的相应的举措。”
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黄凯
采访录
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黄凯于中国南京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高峰论坛发言
国匠TV采访黄所长现场
1?问:“现在的认知应用如语音,人脸识别在人员管理,会议管理里已经有一些运用了(比如12月9-13日我们主办的数字化工厂规划师中微软的认知应用课程分享),那么在生产制造领域,你觉得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有哪些比较好的应用?”
1!黄:“我并不很清楚制造业应用到哪种程度,但我很清楚商业界,还有军方,战场管理用的很多,像南加州大学有一个ICT,InstituteofCognitiveTechnology。”
黄教授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这块主要在商业和socialmedia这块用的很多,比如Facebook,语音答录系统等。黄教授表示对美国遍地开花的机器人语音答录系统很无奈,希望未来我们作为user一方,是否也可以发明一套这样的系统,让机器人跟机器人对话(呵呵)。
同时黄教授也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现在很火,年薪也很高,但是要求也高:除了基本的数学要好,计算机技能要高,对大数据要了解,同时做哪一方面的还要对特定领域了解。黄教授举了一个目前很火的医疗人工智能的例子:
黄:“做医疗,医院怎么操作,医生怎么操作,护士怎么操作等等。但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到公共医疗,医生在看病的时候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帮助诊断和治疗。”
虽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目前运用最多的在服务业,但是制造业也还是有尝试,比如汽车制造中的机器手臂。
黄:“制造业应用最接近的是机器人,机器人早有了。富士康已经在投资制造机器人了。德国、日本发达国家,机器人最近很热门,比如汽车业的机器手臂。”
提到机器人,小编想到工业4.0协会主办的机器人对话机器人论坛活动,实现了机器人和机器人互联,人和机器人互联之外,能否将大数据的分析及算法,自动链接到硬件体系中,反向自动化控制各系统各装备,把决策的人工输入发展成人工判断,形成自回馈的闭环自动化,也是一个讨论激烈的重要话题。最近坊间热门的一个话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呢?黄教授又是如看待的呢?对此,黄教授表示,不用杞人忧天,因为不管如何,所有的决定还是人来做的。
黄:“human还是在loop里。机器学习还是会在各行各业产生的,IBMWatson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研究和应用,但是机器作出的决定最后还是人来决定可用还是不可用。机器会取代人的某些方式,比如替代人工作,可能的,毕竟机器不会抱怨,不会累,还不会要求加薪。但是说机器人侵犯到人基本的界限,取代不取代的问题,答案一定是机器没法取代人的。”
黄教授特意举了个临终病人是否继续抢救的例子。
黄:比如病重的老人,大数据从理智上、从医学上表示插管与不插管没区别了,但这个插不插管的决定最后还是人来做的。
吴澄院士(左4)与黄凯所长(右5)合影
吴澄院士(右3)与中产委中国智能制造联盟执行会长、工业4.0协会会长汪清跃(右1)合影
中国南京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高峰论坛虽然已经成功落下帷幕,但是关于“中国制造”,“工业4.0”,“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创新将持续成为未来经济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