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名称
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隶属于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
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信号处理与无线通信系统”、“大规模图像视频数据处理及应用”、“生物医学与非线性信息测控”。本学科现有教师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27人,包括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27人。主要导师有李莉、袁非牛、李传江、苏颖、谭永红、张静、龙艳花、周小平、彭张节、汤宏颖、王斌、张相芬、魏爽、王沛、武向农、张倩、殷业、朱苏磊等教授和副教授。
智能信号处理与无线通信系统方向主要针对新型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多维信号处理的新方法。研究特色内容包括:(1)针对新型无线通信系统,如可重构智能表面(RIS)通信网络、太赫兹(THz)通信网络、Ultra-MassiveMIMO、可见光通信(VLC)和密集网络等,研究网络架构及物理层技术。(2)基于智能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研究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获取、信道建模和信道容量估计。该研究方向在争取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承担企事业研发项目中具有优势。
大规模图像视频数据处理及应用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视觉、智能感知、图像压缩、无线传输等。研究特色内容包括:(1)探索人类视觉系统的处理机制、智能感知技术,研究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趋势预测等问题,以及在车联网、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2)探索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分类、压缩理论,研究在无线环境下的高效编码、快速传输等问题。该研究方向与通信、物联网领域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生物医学与非线性信息测控方向主要针对生物医学和信息测控过程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对象等进行非线性系统建模、信息处理和智能控制。研究特色包括:(1)探索人体生物电信号的采集分析与智能信息处理,以及非线性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2)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信息深度加工和模式挖掘,以及在智能康复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研究。该方向围绕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人口与健康”重大需求,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非线性信息处理与控制等问题。
该学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考核方法。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软件相关的教学和研发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硕士点简介
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授工学学位)
(二级学科代码:01,二级学科名称: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代码:02,二级学科名称: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代码:03,二级学科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年,年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年设置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年招收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1)学科队伍
本学科现有教师5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44人,其中教授7人(含兼职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41人。本学科成员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3人,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人,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人、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2人获上海市精品课程,9名学科成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
(2)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理论与设计、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科成员发挥各自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相互合作,在软件容错技术、图像特征提取与分析、网络分析与建模、海量数据分析与查询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结合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特色研究;同时,融合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的学校特点,致力于未来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前沿探索。
(3)科学研究
本学科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企事业合作科研项目共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近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篇。
本学科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将研究成果向企业推广,主动为社会服务。本学科的依托单位之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是我国储运自动化技术的开拓者,其成果的应用已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本学科成员为神一至神五航天飞机研制了仿真测试平台,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主持完成的互联网舆情大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平台、在线远程智能人体测量系统、X射线异物检测仪先后在第19届和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受到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4)人才培养
本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是突出科研创新能力与技术研发能力相结合,专注于导师课题组团队化的协作培养并锻造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科学素养,突出培养能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开发、研究和应用人才,为上海输送大量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专门人才。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就业质量保持学校前列,多位优秀毕业生就业于华为、阿里云等互联网、IT行业龙头企业,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多位研究生进入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本学科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已建立多个研究特色突出的科研团队,制订一系列奖励办法激励学生科研创新。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快速上升,其中SCI/EI期刊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始终保持年增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申请技术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为学科点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近年来多位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奖项,体现出学科人才培养中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成果。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在线远程智能人体测量系统
X射线异物检测仪
学科、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专硕(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自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本学科以“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为基础,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信号处理与无线通信系统、大规模图像视频数据处理及应用、生物医学与非线性信息测控。
智能信号处理与无线通信系统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新型无线通信系统,如MassiveMIMO、VLC、分布式天线系统、D2D和认知无线电网络等,研究网络架构及物理层安全技术。(2)基于智能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研究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获取、信道建模和信道容量估计。该研究方向在争取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承担企事业研发项目中具有优势。
大规模图像视频数据处理及应用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探索人类视觉系统的处理机制、智能感知技术,研究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趋势预测等问题,以及在车联网、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2)探索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分类、压缩理论,研究在无线环境下的高效编码、快速传输等问题。该研究方向与通信、物联网领域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生物医学与非线性信息测控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探索神经信号采集系统、实时细胞电子阻抗和动作捕捉系统基于神经网络等的非线性理论、检测与信息处理;(2)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维医学信息深度加工和模式挖掘。该方向围绕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人口与健康”重大需求,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非线性信息处理与控制等问题。
该学科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考核方法;有校企共建“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大唐电信第1研究所-上海师大)”;“校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研究中心”;“校企共建”(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联合实验室、德州仪器-上海师大ADSP联合实验室)的“产学研用”基地等。
本领域依托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的硕士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主要导师有袁非牛、李莉、苏颖、李传江、谭永红、张静、龙艳花、王斌、魏爽、王沛、武向农、周小平、彭张节、张倩、殷业、朱苏磊等教授和副教授。
专业学位类别《电子信息》授权点
计算机技术方向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于年获得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本领域主要面向计算机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计算机技术人才。要求能掌握计算机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工程领域发展动态,具有承担计算机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计算机技术专业问题。
本领域主要在四个方向培养研究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和网络工程与嵌入式系统,符合上海及周边城市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本领域导师发挥各自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尤其注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导师等联合开展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
目前本领域有导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20人,行业导师22人,自年以来每年平均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近20人,毕业率达98.77%,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
本领域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已建立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实验室10个,总面积约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0万。同时制订一系列奖励办法激励学生科研创新。近五年来,本领域教师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在社会应用实践与社会技术服务等方面,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48项,总经费0多万;所研发的主要成果与产品在工博会上获得高校展区2等级1项;教育部高校技术交易博览会获得优秀展示奖1项。在科研与教学获奖方面,张波教授的项目“云环境下企业智能决策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于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大规模异质数据采集、管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于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大规模异质数据采集、管理与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于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鲁群教授于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领域为研究生更好地从事工程技术实践,陆续签约了3个长期研究生实践基地,每年派15名左右的研究生去基地实习。3个实践基地分别是:1)上海师范大学-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产学研践习基地该基地为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2)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产学研践习基地;3)上海师范大学工程硕士达观数据实习基地。
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领域建立了导师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从学术能力、项目支撑、师德品行等各方面规范硕士生导师的评选原则,提高导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由相关研究方向成果显著的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地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既奠定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原理的坚实基础,又能体现学科各特色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学生科研创新的启发和引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工程伦理课,提高研究生道德素养。本领域制订了完善的培养流程:如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论文盲审等,每个环节出问题,及时解决未解决之前,不能进入下个流程。
在培养质量监控方面:制订完善的培养流程,如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论文盲审等,每个环节出问题,及时解决,未解决之前,不能进入下个流程。
在生源选拔方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地域和经济优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生源质量。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加大网络信息平台例如